國二仁-05-林育嫺
  我們常在街頭上看到一些外籍勞工,而他們身上的香水(古龍水)味非常的重,甚至噁心,多數人會因此抱怨,但在他們的國家,「噴香水」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禮貌的表現,他們為了表現出他們的禮貌,卻進而讓我們國家的人感到反感,我個人認為是一個非常諷刺的情形。

  我們台灣人常掛在嘴邊講的就是「我們對外國人很友善」,但我覺得我們的友善,只有對金髮碧眼,皮膚白皙的白人而已吧,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位來自東南亞的同學,不太會講中文,大部分的人沒有選擇幫忙他,反倒是選擇了忽略,甚至是更加惡劣的行為。可是他其實也是地球公民之一,為什麼需要受這種對待呢?

  同樣是在國小時,老師介紹到了阿根廷的打招呼方式「親吻臉頰」,多數的同學們都在底下此起彼落地說著「矮額」、「好噁心喔」,諸如此類的言論,但是每個國家都有他們的一套打招呼方式,我認為我們不需要多加評論。

  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不可能要求全部的人都有同樣的一套倫理、一套習慣,甚至是一套的觀念。或許兩派人的觀念有衝突,但我們不應該帶著指責意味的眼光看待他們,我們應該是給他們尊重與包容,讓社會上多些友善,比起衝突,不是來得更好嗎?
國二仁-12-陳宥方
  以前國小時,有一位同學每到中午就會回家吃午餐。後來我才知道他是伊斯蘭教徒,因為怕午餐中含有豬肉,所以每天中午才要回家。

  在法國,大家約定見面,都會比原先約定的時間晚十分鐘到,因為他們認為要給主人家準備的時間,如果準時到會造成主人的困擾,是不禮貌的事。從這些事情中我學到,每一種文化及習俗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可能是因當地的氣候、地形等等因素,所以說不要因自己的無知而去嘲笑別人的文化,要以一種觀察的心去了解別人。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要擁有一顆包容、理解的心去對待這個充滿差異的生活,不能用尖銳的語言或暴力的的行為去抹除那些不同的美好。
國二仁-23-蘇琪恩
  就拿最貼近我生活的例子來說吧,新來的外籍教師辛艾,他的嗓門的確不是一般的大,起初的我,對他的這種行為是非常非常的反感,但在一堂課中,他提到了美國和臺灣的文化差異頗大,例如在說話時,美國人習慣把音量放大,目的是為了能讓他人清晰地聽到自己要表達什麼,反觀臺灣人說話的音量,相較於美國人就是比較小聲,而其用意則是在於不要打擾到周遭的人,以我們的觀點來看待這件事會認為音量放得太大是不合宜的行為舉止,但在外師眼裡,這件事情只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在很多場合中,我們常用自己已知的知識觀點來判斷事情的對錯,但是若能做到換位思考,事情的發展可能會有所不同,人在相處間的磨合是最好的例證,你認為你的舉止合乎常理時,在別人眼中並不一定如此,在認同上有分歧時,我認為可以先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且將自己的同理心發揮到最大化,這樣一來對觀點上的不同認知,便能順利化解。
國二愛-09-許禾馥
  眾所周知,台灣有許多的文化,當然也有差異。比方說身處於台灣的在地人民,因歷史問題造成有些人多多少少的偏見,像是看待中國人,我們國家與他們國家已經產生多年的糾葛,文化差異、思想差異、政治差異極大,因此有些民眾聽到中國便會有些不滿,不滿他們的認知、想法......等。有些是直接帶有偏見,當然這裡不講政治,但畢竟地區、文化不同,中國這個國家的學習內容也與我們不同。所以有些人走在路上聽到有人說話時較字正腔圓,就會說出:「啊!他就是阿六仔」,但這已經造成歧視問題。現在網路普及,我們也很輕易地看到中國的一些娛樂新聞、電視劇或綜藝節目。但有人就會產生排斥,在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畢竟他們的認知、想法、行為,是來自於他們國家的文化風俗和我們不同,真的僅此而已,不必帶有偏見。
國二愛-18-詹芸閑
  之前去日本的時候,去吃飯,然後就會聽到日本人說"我開動了",不管是朋友還是家人,但在台灣,應該不會有人這麼做吧~而且他們吃飽飯還會說"我吃飽了"之類的話,如果我跟家人或朋友這樣對話,會怪怪的吧,還有他們搬新家的時候,是要帶禮物給上下左右的鄰居的,雖然說日本很安靜、很有禮貌,但相對的說話也要特別注意,像我們可能第一次見面就聊到家裡之類的,但在日本,這樣是非常不禮貌的,跟長輩們說話要用敬語,越長的敬語越好,相比之下,台灣真的太熱情,太有人情味了,還有日常的便利商店,在日本要走很久才能找到一間,台灣走兩、三分鐘就有很多家,還有些就在隔壁,在日本說話也不可以太大聲,是有可能被警察抓走的。不習慣的還有,日本的街道和駕駛跟台灣是左右相反的,所以下次去別開錯門啦~如果坐後面的話,記得司機開門再下車(日本大多是電動車),還有去日本吃壽司不可以咬一半就放回盤子,對廚師很不尊敬,雖然我們都認為其他國家很好,但沒有國家是完美的,要去多了解,學習包容所有文化~
【特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