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是否曾經算數過,在一天之內,你說了多少次「請、謝謝、對不起」和「不好意思」?
「請、謝謝、對不起」和「不好意思」是身在臺灣的我們,從小師長就教導我們的「禮貌用語」。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有同學還我物品後,我便會不自覺地說出「謝謝」。而當在一家餐廳吃完飯,結帳時,服務生也總會附上一句謝謝;在人來人往的公共場所,只要仔細聆聽,便會聽到此起彼落的「請、謝謝、對不起及不好意思」,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請、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彷彿是理所當然,然而,一句看似禮貌的話語,背後隱藏的卻是「害怕麻煩他人的謙虛與害羞」。
許多外籍人士對於臺灣的印象是友善、禮貌而美好的—但那也許只是臺灣人個性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那些從口中吐出的友善,或許是我們都愛面子,也或許是擔心給人添麻煩的表現,若把時間倒帶,當時臺灣正值日治時期,日本人禮貌的觀念,便不知不覺隨著時間潛移默化,日子一久,「禮貌」的觀念從此便根深蒂固在臺灣人的心中。
綜觀種種原因,不論是歷史淵源,抑或是為了面子,在時間和文化的推移中,那個在躲藏禮貌背後的害羞和不斷的道歉的「臺灣式禮貌」,漸漸成了代表臺灣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