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義-02-李萱雅
  請問你是否曾經算數過,在一天之內,你說了多少次「請、謝謝、對不起」和「不好意思」?

  「請、謝謝、對不起」和「不好意思」是身在臺灣的我們,從小師長就教導我們的「禮貌用語」。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有同學還我物品後,我便會不自覺地說出「謝謝」。而當在一家餐廳吃完飯,結帳時,服務生也總會附上一句謝謝;在人來人往的公共場所,只要仔細聆聽,便會聽到此起彼落的「請、謝謝、對不起及不好意思」,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請、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彷彿是理所當然,然而,一句看似禮貌的話語,背後隱藏的卻是「害怕麻煩他人的謙虛與害羞」。

  許多外籍人士對於臺灣的印象是友善、禮貌而美好的—但那也許只是臺灣人個性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那些從口中吐出的友善,或許是我們都愛面子,也或許是擔心給人添麻煩的表現,若把時間倒帶,當時臺灣正值日治時期,日本人禮貌的觀念,便不知不覺隨著時間潛移默化,日子一久,「禮貌」的觀念從此便根深蒂固在臺灣人的心中。

  綜觀種種原因,不論是歷史淵源,抑或是為了面子,在時間和文化的推移中,那個在躲藏禮貌背後的害羞和不斷的道歉的「臺灣式禮貌」,漸漸成了代表臺灣的特色之一。
國一義-15-游蕙嘉
  在太平洋的西側,有一座美麗的寶島—臺灣。在這裡,有各式各樣多元的文化,無論是語言、飲食,抑或者是風俗習慣,都發展出專屬於臺灣的地方特色文化,現在,就讓我帶領你遊覽臺灣的文化吧。

  還記得年幼時,巷口的廣場經常會舉辦歌仔戲、布袋戲......等民俗戲劇表演,一旁當然少不了販賣麥芽糖、冰糖葫蘆、捏麵人的小販,小時候,我只要看見戲班在搭建舞台,便會涎著臉央求爺爺、奶奶帶我去觀賞表演,還一定要買支冰糖葫蘆來吃。布袋戲最知名的角色,莫過於雲州大儒俠的男主角—史艷文,還有哈麥兩齒了,在古早味童玩尪仔標裡,史艷文是大多數人最喜愛的角色,而哈麥兩齒滑稽又可愛的形象,則被印在我們常吃的零食包裝上,長大後,巷口就很少有布袋戲與歌仔戲的表演,我只好在家看電視上的楊麗花歌仔戲,那時我第一個看見的表演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情十分精采,表演者的唱功更是一絕,其實臺灣的民俗技藝表演除了歌仔戲與布袋戲之外,還有皮影戲、採茶戲、北管......等等,都是台灣的特色喔!

  談到臺灣的文化,一定必須介紹飲食文化。台灣的飲食相當多元,在民以食為天的臺灣,路旁的小吃店五花八門,像是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都是常見的國民美食,可是有一項飲食習慣非常特別—按照二十四節氣進補,像是我們時常聽到的「補冬」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立冬時,家家戶戶都會購買中藥材「八珍」、「十全」來燉煮補湯;立春時,會有「咬春」的習俗,通常會吃春餅來迎春;而秋分時,則會吃月餅過中秋,這樣依節氣來決定飲食的傳統,是不是很有趣呢?

  臺灣還有許多傳統文化等待我們來發掘,像是土地公文化、媽祖繞境、燒王船等等,都是臺灣的特色。那你呢?生活在這座寶島上的你,還知道那些文化?不妨與我分享吧!
國一和-22-蕭靖蓉
  桃園有一個不像文化的神奇文化,因為台灣的人都會說自己是什麼縣市的人,就像台北的人會說:「我是台北人」,但是桃園不會,桃園人會說自己是桃園人,則是說自己的區,譬如大園人就會說自己是大園人,而不是桃園人,而我住的地方──南崁,就更奇妙了。南崁屬於蘆竹區,但是南崁的人卻不會說自己是蘆竹人,而是說自己是南崁人,像我的國小有一句話:時雨春風雙甲子,繼往開來南崁人,這句話就完美的證明了南崁人的心聲,可是如果你非常認真的研究GoogleMap的話,你會發現,地圖上根本沒有南崁這個神奇的地方,不過路上的店名,都是南崁家具行、南崁小吃店,甚至連三級古蹟:五福宮,在GoogleMap上面,都會變成:南崁五福宮,我認為應該在地圖上增加一個叫南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