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愛-07-洪嘉偵
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裡話及時勇敢的說出來
  兄弟姊妹之間,爭吵是一件難免的事,而常常發生在我身上的呢,就是跟弟弟爭先恐後的搶著看電視,每當我搶贏的時候,總是會遭到媽媽的一頓責罵,例如:「弟弟還小,多讓著他一點。」而當弟弟搶贏了,媽媽卻不以為然,在我眼中十分嘲諷,那時候我不明白,什麼煩惱會讓一個人對一切都失去希望,我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身處旁人看不見,也說不清的用境。

  有時候想找家人理論,但總是在開口前打退堂鼓,我在想,是不是姐姐就應該讓著弟弟呢?但是不平衡的心還是讓我對弟弟的態度和語氣差了不少,常常造成許多誤會,使我跟家人間彷彿又遠了一段距離,當時我希望家人可以透過觀察了解我,而不是透過我的言語來知道我的心情,但是我發現這個狀況維持了很久,一直沒有改變,我跟弟弟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

  古人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這句話總能讓我從憤怒中緩解下來,讓我想更加珍惜與家人的時光,如果最終的結果無法改變,那最起碼可以少點遺憾,現在的我深知,因為大家看不見彼此的心,卻能聽見對方的言語,我想跟我的弟弟說,其實有你這個弟弟,我一直都很開心。
國一信-01-朱宸希
  不知為何,我和媽媽已經變成每天不吵架就不痛快的關係了。有些話說出來總會惹得媽媽不高興,但不說,媽媽又會覺得我不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造成她的誤會。

  我沒有補習,所以回家的時間也相對較早,而我回家後,媽媽會指派習題給我寫。當我沒有馬上寫時,媽媽便會覺得我在跟他唱反調,然後開始唸我,有時我反駁,媽媽便會拿成績來堵我,絲毫不願意傾聽我的想法。所以漸漸地我跟媽媽之間沒有太多話可以說,雖然我知道媽媽是為我好,但我希望她能好好聽聽我想說什麼。

  我的手機是由爸爸媽媽上鎖,所以我不能自由使用,但天天看著爸爸玩手遊,媽媽看線上小說,兩人都是手機不離手,但當我想要用一下時,他們總會以平日專心讀書而不准許我使用。我的心裡也會有一些不平,提出質疑時總會被罵一頓,所以我也不想去爭取,只能在週末時珍惜得來不易的時間。

  有時我的態度會有一些不耐煩,所以我有在嘗試換一種方式,或者我只能言聽計從不要有任何的意見,聽家長的就好,希望透過這些方式能夠讓我跟他們的關係能緩和一些,也讓我能夠有一些活在網路世界的時間,好好放鬆。
國一信-23-戴彩欣
我不是不想説!
  生活中總有許多小事能使我們發生爭執,不論是與同學、朋友亦或是家人都有可能。

  以前的我在家時常跟媽媽吵架,也許是相處久了,他知道如何戳我的痛處、如何讓我乖乖聽話,可我卻沒辦法反抗,我也想過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但只能歸於「媽媽是大人,而你是小孩啊!」於是我只能繼續忍氣吞聲。說到與家人吵架的原因可能會想到成績的問題,但其實我們大多是因為個人理念不一而越吵越兇,我時常覺得自己讀書很累,因而不想做家事,沉迷於網路,但媽媽覺得她上班也很累,不應該只有她在做家事,我覺得不做家事的確是我的錯,但我也覺得媽媽也常常在跟朋友打電話、看手機,那麼要求我不看手機就有些許不公了,以前還有許多瑣碎的小事能使我們吵架,但現在的我們卻已能和平共處了。

  許多事的發生只是因為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而已,將心比心才是減少爭吵的根本,以我的主觀來看做家事的例子,就只能看見「我很累、不想動、好麻煩」,但如果切入媽媽的主觀就可以想到「雖然她讀書很累,但我上班也很累啊」,這些主觀意識就能模糊的看見誰的過錯,客觀來說就會覺得「家」是由每個人而組成的,那麼所有事都不應只有媽媽完成,分擔是身為家人理所應當要做的,能體諒對方才能減少爭吵,若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那麼就必須要溝通了,單方面的理解並不能真正解決,斬草除根才不會留有後患。

  每個家庭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爭吵,但只要能理解對方就不是很大的問題,溝通也很重要,往往都是因為沒有溝通才會讓對方兩敗俱傷,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和平共處,也希望我與媽媽的感情能更加融洽!
國一信-47-謝承𥡣
  一家人在一起,總是有快樂且輕鬆愉快的美好時光,卻也有稍微意見不合的時候而造成口頭上的戰鬥,但是每當戰爭發生時,又會覺得其實根本沒必要發這個脾氣,畢竟是父母,而且最後回放事件根本也是小事而已,都只是心急而已,沒必要吵架。

  我們在跟家人相處時都比較寬鬆,所以態度上有時是比較沒有禮貌的,但也因為只是在家而已,所以父母沒有在當下嚴厲管教,導致有時候有點過頭了,卻不自覺,就觸犯了家人的底線,觸發導火線。其實我們各有各的疏失、錯誤。父母的疏失是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要在你太過放鬆時給予提醒,重則以較嚴厲的方式做到提醒的最大效率;我們的錯誤是,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對任何人沒有禮貌、分寸,我們也應該時常提醒自己,刻骨銘心地記著,這樣犯錯的機率不是就降低了許多嗎?

  有些時候,父母沒有採用或者參考我們的想法,造成後續的溝通開始有分歧,導致最後一言不合,導火線又隱隱出現。其實他們應該要試著參考我們的答案,並不是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聽從我們的想法,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而是在我們有一些個人的意見時,可以參考看看,即使我們的答案中有任何的破綻或錯誤,那也都在討論範圍之間,而且,並不是父母說的,一定是對的,我們的答案也是有可能比父母的更精準一些。

  在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先提醒自己說話的分寸,不要因為自己嘴上的一些詞語,讓自己陷入不該發生的戰鬥。
國一和-17-楊希璇
  俗話說,家人是我們最好的陪伴,但在溝通期間總有想訴說卻難以開口的話吧,比方說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但想說又不敢說,或在學校做了一件很蠢的事,但如果說了自己的顏面會掛不住,但又很搞笑而想分享給別人,這時就硬生生把它吞回去了,或是在學校被記了過,卻因為怕被罵但又不得不說,畢竟被記過之後家長都會知道啊,而我的經歷則是第三種,被記警告等父母知道才來坦言的那種。

  之前在週六的運動會當天放學回家時,因為太嗨到忘我了,而忘記出校門是不能看手機的,而被糾察隊登記,回家後一直在思考有什麼可以不被罵的藉口,但當要開口時,發現我根本講不出這件事來,所以就乾脆等他們知道後再來解釋,畢竟原因是看手機而被登記,說出來可能會被禁用手機,「能躲多少是多少吧!」,當時是這麼想的。

  之後等我媽媽收到通知後,卻沒有來罵我也沒有禁用手機,只是叫我在十二月底內銷掉而已,還說下次就不要瞞著,不然罪行就還有一個欺騙了,之後我也沒再發生過類似事件了。

  有時常因事情是不好的而沒敢與父母說,但其實說出來會更好,因為他們看中的是你的態度,所以承認錯誤並改進是好事啊!知錯能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