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一勝-03-吳芷嫺
  「我這樣是替你著想」「如果不想聽,那就算了,出事情自己負責」每當我聽到這些話,總會欲言又止,原本要說出口的想法,默默地被藏在心中,有些不甘心,但又無可奈何。我的父母都是很有原則的人,身為獨生子女的我,不免會感到無形的壓力,被責備時,沒有人可以訴苦,或許是一次次這樣的累積,讓我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記得剛升高一的時候,家裡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家人住院、過世⋯⋯,太多煩心事圍繞在身旁,原本應該滿心歡喜迎接新學期的我,卻變得鬱鬱寡歡,那陣子沈默寡言,總是提不起勁,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該做什麼,當時媽媽的心情也很低落,我們常為了小事情而爭執,到了後來,我選擇不說話,因為那段時間都無法冷靜下來溝通,另一方面是害怕情緒中的我,會說出傷害家人的話,因此選擇安靜。雖然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但我似乎從中學到如何控制情緒,其實家人是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沒有永遠解不開的心結,所以不要糾結於過去,我相信時間會沖淡一切!
普一勝-10-曾瑮晴
  我不是不想說,而是怕你不開心。我每天都滿懷期待的想和你分享生活中的事,不論大小,我都想仔細的告訴你。但你好像沒空聽我說話,好像永遠都很忙,雖然人在家裡,可是卻還在處理公務,好不容易閒下來了,卻又因剛才的公事把心情弄糟了,我好想去告訴你:「有我在,我能否替你解憂。」可看著你緊皺的眉頭,一瞬間又沒了勇氣,因為我知道,要是我在這時候去找你搭話,你只會覺得我很煩,想到這,我覺得還是讓你自己靜一靜,不去打擾你,黯然的走了。我想念以前我們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光,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這可能只是件平淡的小事,但在我國中後,課業壓力變大,補習到很晚才回到家,那時你我都已筋疲力盡,沒有興致談天,而隔天早上我起床後,你也早已不在家中,我們幾乎沒有時間說話,甚至見面的時間也不長,我們好像越來越疏遠了,好像和以前不同了,不是不說,而是你沒時間。
普一勝-36-邱紘綸
選擇沉默
  「家」有很多種型態,可能是代表空間:一棟房子,或一塊區域;可能是一種氛圍:溫暖、安心、自在、放鬆。與我們同住一個家的是家人;經過朝夕相處和相互陪伴的也可以是家人。

  從小時候和爸媽的無話不談,到長大後的「無話,不談」,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又是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以我自身的經歷來說,小時候的我總是喜歡和家人分享在學校經歷的種種,不論是喜悅還是抱怨,但當我在分享喜悅時,我能感受到我的情緒很難傳遞到他們身上,或許是辛苦了一整天,累到怎麼樣也開心不起來,所以我總是只能等到一聲「嗯!」的回應,而當他們聽到我抱怨時,就開始講一些大道理,彷彿我是罪人一般,我也被迫聽完這一些「大道理」,原本單純想發洩的負面情緒在此刻瞬間加重,久而久之我也開始選擇保持沉默。
普一利-24-賴○○
  我的家人有點特別,有一個3~7天不在家,年齡差距大的爸爸,有一個來自越南學歷不高情緒暴躁的媽媽,有一個同父異母大我23歲的姊姊,和我一個小我兩歲的妹妹。我自認為自己十分喜歡抱怨,但我清楚知道不能跟爸爸抱怨,我只會換來:「不要整天搞那些有的沒的」,又或許他根本不在家,我也清楚知道不能與媽媽抱怨或分享,她不曾與我有相同的經驗,同樣換來了一句:「為什麼要交朋友?」,我也清楚知道不能與姊姊談論這些,因為會換來:「你不能⋯,這樣不對!」,我知道她可能經歷過,又可能她「站在大人的角度」,可是我只是一個國高中生,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要求我跟著他人的想法走一定是對的嗎?當然我也不會與妹妹抱怨,我們的抱怨大會永遠會變成爭論賽,我真的不是不想說,可以聽聽我說嗎?
普一利-28-林宥臣
講一講又生氣
  家庭,是一個避風港;是一台暖爐;是一座充電站,家庭是我們一出生第一個接觸到的團體,一個可以接納,包容你所有缺點的帝國,至少在國小畢業前,我對「家庭」的定義是這樣。 隨著年齡的增長,課業壓力和知識難度也緊隨其後的增加,可成績卻與它們唱反調,我不再是當初PR95的那個小男孩了,儘管我犧牲更多時間投入在課業上,成績還是無成正比的上升,但我獲取了一點成就,正當想與父母分享時,換來的不是鼓勵讚美,而是批評和責罵,「還不夠」、「沒有很認真」、「你只是運氣好而已」,種種我不想聽到的全被我聽見了,當我為此辯解時,「還敢項嘴」,所以到嘴的話,真心的話全被我藏在心裡,我選擇不說話、不分享,換來的卻是「講一講又在那生氣不開心」、「玻璃心」, 一杯珍奶若染上了些許雜質,人們就沒有那麼想喝了,我所想分享的人若一直批評我 ,那自然我也會停止分享,而家的定義也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