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文章分享 -
豐盈內心,注入能量

圖文 / 劉早琴 老師
之一    日劇《長假》
  許多人風靡日劇《長假》,一再重看,意猶未盡。鮮少追劇的我,久聽眾人神采飛揚介紹,疫情年代線上課餘,距首播27年後,終於透過MOD,感受此劇魅力,也閱讀深邃的人生觀點。

  《長假》描述事業不順的模特兒葉山南(女主角),婚禮當日未婚夫捲款且逃婚,邂逅未婚夫室友,失意的年輕鋼琴家瀨名秀俊。瀨名對鋼琴才藝與未來徬徨,戀情也曲折。劇中以「長假」巧喻,人不順利或疲倦時,彷彿「神賜予的長假」。在那時期坦然面對,隨緣自適,不必過度努力,等假期過後,逐漸好轉。低潮期的主角,互相鼓舞,重得力量的歷程,給予觀眾生命經驗的借鏡,遇到考驗時,不妨轉化心境,靜待雨過天青。
   
  觀劇《長假》,經典配樂縈繞心底。今年二月,兒子學測後,掀開客廳一隅塵封的琴蓋,重拾彈奏樂趣。一天,與兒子聊到極喜歡《長假》插曲《close to me》,我說:「若找到樂譜,真想學原不諳彈琴的女主角一個、一個音符拼圖學成。」翌日,餐後,在鵝黃燈下佇立水槽邊洗淨碗盤,驀然聽見《close to me》插曲,如靜美小河流瀉,潮汐柔波在海岸線款擺。洗碗潺潺水聲與悠揚琴音合成奏鳴曲,為我心注入甘泉與力量。
之二   花生衣雞蛋

  種種原因集合,今年春天各地雞蛋售罄,許多餐桌無緣晤見。

  媽媽在菜園旁柚樹下養雞,母雞三兩成群小碎步,尋食或嬉戲。每週,母雞勤孕,媽媽拾起一顆顆乳橘色蛋,潔淨外殼,細心置入紙箱。

  媽媽電話問:「還有雞蛋嗎?」

  我:「沒了。」

  「有空,回來拿,已為妳準備。」

  心暖暖的,滿滿感謝。
   
  母女圍坐餐桌,聽媽媽介紹養雞秘方,一天兩餐,餵食花生衣與牧草。這讓我睜大雙眼,「花生衣?」媽媽開心說:「是呀。因妳舅舅家隔壁有花生工廠,產品多取花生仁,購買機器為花生脫紅衣、紅膜。不忍工廠將一袋袋花生衣丟棄。」媽媽回娘家溫馨閒談,返程順載。起初,花生衣混入土壤,當成肥料,但混入富含油脂的花生衣,經日曬,土質硬化,蔬菜拓根不順,收成銳減。菜園旁樹蔭裏一窩母雞競相啄食,有的高飛樹梢迎風揮翅,有的俯首飲水,有的悠哉凝望,咯咯聲此起彼落。媽媽靈機一動,將花生衣拌入牧草。在飼料、蚯蚓、米粒、牧草家常菜外,母雞味蕾嘗鮮,喜悅孵孕。媽媽笑瞇眼補充:「小孫子味覺敏銳,直說阿嬤的荷包蛋,有花生香。」

  第一次聽聞花生衣雞蛋,忽然想起楊雙子文章,「花生衣養血補血,......有助強化骨髓造血功能。」

  2020年出版《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其中〈不吃花生倒吃花生皮〉寫出姊妹情深,作者為病重的妹妹沐浴焚香,以敬神儀式淨手剝殼,萃取花生皮。閱讀如此神奇,為人開一扇窗,領略生命的萬千風貌。


  〈不吃花生倒吃花生皮〉  楊雙子

  「水煮花生,去殼剝皮,半斤花生只得一小碗花生皮。

  花生仁外一層薄膜花生皮,在中醫稱花生衣。花生衣養血補血,具止血之效,科學論點指花生衣有助強化骨髓造血功能,增益血小板數量提升。

  有一小段日子,我託小姑姑每隔幾日在早市購回水煮花生。繞口令說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我剝花生不吃花生皮,若暉不吃花生倒吃花生皮。

  一般人血小板指數十五萬,低於兩萬便會引發自體性出血,腦出血即死,那時若暉的指數已經跌至一萬六。西醫安排固定時間輸血,醫囑定時服用鐵劑或者濃縮棗精。中醫合併照護,每天開立兩包水藥,此外建議以花生衣補血。

  換作幾年以前,恐怕我會嗤之以鼻。花生的那一層薄膜欸,當真有效?然而那當下我彷彿沐浴焚香,慎重淨手去殼剝皮,無異敬神儀式。彼時我也真正虔誠敬神。每晚睡前禱告,雙手合十於胸前,黑暗裡我再三呼求耶和華上帝、媽祖娘娘、關聖帝君、藥師如來佛、宇宙大人的名,用盡全副心力向神明祈求說,拜託請讓我妹妹康復起來吧。

  隔天日頭上升,世界絲毫未改,我如舊剝著花生衣。」

  舅舅惜緣愛物,媽媽勤儉養雞,合作譜寫蛋荒年代的傳奇。

  就地取材,誕生花生衣雞蛋,像一則幸福的隱喻。
之三  從彼山到此山:丁松青神父

  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佳秀山水,上坪溪蜿蜒其中。一河之隔兩岸,一邊是三毛小屋,一邊是丁松青神父的天主堂。一九七六年神父被派到清泉泰雅族部落傳教;鼓勵神父寫作,並為其翻譯《蘭嶼之歌》的三毛也到此。一九八四年,三毛再度來訪,為神父翻譯的《清泉故事》將付梓,因山谷美景與知音契合,決定打造懸崖邊的「夢屋」。

  《清泉故事》序文末段,三毛:

  神父,我們語言各異,一生見面次數少,可是你說的話,我怎全能方便的就懂?小王子說,有些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有一種語言,需用心靈去聽。

  一直很喜歡《剎那時光》,書寫神父一九八二年回美國學畫,至墨西哥監獄為受刑人禱告、服侍的故事,充滿柔慈與堅定信仰。二零一八年,我與家人至觀霧國家森林度假,路經五峰鄉清泉部落,參觀三毛1983~1986年曾住的夢屋,跨越一號吊橋後,拜訪天主堂,與神父緣慳一面。

  五年後,竟在學校驚喜相遇,且獲贈簽名書。二零二二年秋天,生命教育室邀神父蒞校演講,主題:《從彼山到此山》著作與彩繪玻璃畫。

  《從彼山到此山》是關於家族、旅程、山嶽的故事,書寫二零一四年神父親赴黎巴嫩的尋根之旅,連結神父服務的清泉天主堂,彼山(黎巴嫩)與此山(清泉天主堂)無論環境、文化背景、天主服事都扣緊成長背景。神父一路追尋信仰,相信祖先靈魂與之同在,碰到挫折與離別,以愛的力量通過考驗,透過對人的付出與藝術創作傳遞祝福。

  神父鍾情彩繪玻璃,四十年前將藝術創作融入清泉天使堂,為荒蕪山區帶來希望曙光;四十年後神父與達悟族藝術家施英輝應邀探勘十二寮天主堂,修復彩繪玻璃。為讓天使有更聖潔的容顏,神父翻閱眾多教堂遺留的文物資料,費時多年終尋得百年藝術品,不辭千里至紐約領回,積極修復。歷經團隊合作,百年天使彩繪玻璃及聖母加冕禮油畫滌去塵埃,修復殘破,再現璀璨光芒。

  聆聽神父的演講,看見堅定的信仰與百年教堂重現,沐浴在潔淨與藝術的氛圍,使吾心豐盈,注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