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紀增長,我的世界越來越大,煩惱也越來越多。有課業上的挑戰、人際關係上的掙扎、我想要做自己、也想被同濟喜歡。然而,每當我詢問媽媽建議時,她給我的答案,永遠是:「我們來禱告吧。」
我從一剛開始的疑惑,到後來,慢慢開始痛恨這個答案。
這個看不見、聽不到,也無法被觸摸的神,到底是要怎樣幫助我?
於是我開始自己想辦法。
很快的,我就發現了第一個求助對象:「書」。
這個世界上,有針對各式各樣問題被撰寫出來的書,裡面提供了各種答案。我彷彿溺水的人抓到救生圈,開始大量看書。書會告訴我人生需要的答案和方向,這帶給我極大的安全感,比禱告有用多了。
除了書之外,我又發現了第二個求助對象:「人」。
我對人充滿了好感與好奇心,又或者說,我相信我可以從別人跟我分享的故事裡,收集到對我有幫助的資訊。成長的過程中,我身邊總是有很多朋友,也深受師長們的喜愛,我深信人際關係是一個人生命中極大的資產,可以在你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建議,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
#
然而,隨著年紀繼續增長,一些更困難的問題開始浮現:「我是誰?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我是有價值的嗎?我是值得被愛的嗎?」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在大學畢業以後,獨自踏上歐洲,進行13個月的壯遊。那趟旅程極為精彩,甚至出了書,讓我成了暢銷作家。然而,我走的依舊是這個世界上大部份人尋求幸福的途徑:我追求愛情,追求事業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