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室107年10月20日(星期六)上午辦理親職講座「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省力溝通」,邀請陳鴻彬老師擔任今日的講師,陳老師是資深輔導老師/少年輔導委員會督導/張老師中心督導/諮商心理師女人迷/親子天下/媽媽經專欄作家,目前更是各級學校及團體機關爭相邀請的知名講師。
陳老師詢問家長是否看過青少年一起互相分享網路打遊戲的經驗,這種的分享對青少年有何意義?又為何會有這種現況?手機及網路是這幾年來家長常遇到的痛,所以學習如何管理,而不是一昧的限制。從精神醫學及心理學觀點,越早接觸手機的孩子越難戒斷,不是他們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們有沒有辦法。除了手機以外,其他方面的議題也是,這都是我們需要去探討的。
在陳老師的工作經驗中發現,家長客訴孩子問題類型在2002~2015年的排行榜前三名分別為沉迷社團、網路成癮及親子衝突。而2015年迄今的排行榜前三名改為手機成癮、沉迷社團及親子衝突。基本上問題類型及成因皆未改變,且互有相關,只是手機的普及導致順序或影響稍有變化。現在很多孩子都有手機,還有網路吃到飽,甚至是高階手機,而這些是想要?需要?還是必要?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比較希望孩子沉迷社團,還是手機成癮?相信多數家長都會比較傾向社團,因為至少可以學到人際關係及辦理活動等相關經驗。
男生使用手機以網路遊戲為大宗,女生則是以社群軟體(如Instagram)為主,讓我們試著去理解孩子為何願意花時間在此。陳老師提出了自控感公式:我想要→我努力→我可以,手機投入的時間越多,較可能得到快速且正向的回饋,這與學業學習相比截然不同。學習投入的時間與成效較難一致,但手機遊戲或社群不僅取得方便,又能跟同學產生共同話題。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陷在其中,只要能有生活的重心,就有可能脫離手機及網路,如何陪孩子建立長期投入的興趣,是我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及目標。
在與孩子談話時,真誠是最重要的前提,處理問題時,我們為何要怕孩子生氣,健康的親子關係是不用怕孩子生氣的。要理解孩子遇到問題時為何不願意跟我們說,盡可能就事論事,即使現在發生爭執,也只會討論當下的問題,並不影響原本的關係,持續累積「愛的存款」,關係就會慢慢回來。舉個例子,孩子成績不好時,可能會說如果我認真讀書,成績一定嚇死人。那孩子為何不願意努力呢?不認真導致考不好是行為的選擇;很努力卻考不好的壓力孩子能否面對。另外,換到新環境的考試也很重要,同時需要擔心考太好與考不好壓力,考太好會擔心下次考試退步怎麼辦;考不好也擔心會承受父母或師長的壓力。因此我們要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每個行為都是有功能的,反覆出現的行為必定滿足了某種心理需求。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所有問題都無法有標準的解決方法,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到背後的成因,而非只看到問題的表面。慢慢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發現孩子些微的改變,我們不僅只是父母,也能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