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文章分享 -
從心開始,用心生活


文 / 慈幼會會士 薛井然神父
心與聖德

  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在家最常被父親責備的一件事就是 — 「不用心」。那時候怎麼也想不通「心」要怎麼用?後來被唸習慣了也就不以為意了。慢慢長大後才漸漸知道「用心」是怎麼一回事,心也不是說用就能用的,更不能一心二用。心主情感,要表達一種關懷、在乎、專注,那是一種境界,跟我們信仰的耶穌也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的古書中很多已經有提到關於「心」的論述。〔論語.陽貨〕篇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想知道意思的,請自己上網查找)〔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如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是孟子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為例,標舉人有「四端」的說辭。

  孟子所謂的「四端」,就是「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孟子認為人對危難的憐憫傷痛之心,是「仁」的善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善端;謙辭退讓的心,是「禮」的善端;分辨是非的心,是「智」的善端。這與中華民族固有的「四維八德」中的「禮、義、廉、恥(四維)」及教會傳統的「四樞德」教導 — 「智、義、勇、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先說「四維」:〔管子.牧民篇〕是最早提出「四維」重要性的經典,其中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民國二十三年,蔣中正總統在南昌倡導新生活運動,即以禮義廉恥為中心,並在〔新生活運動綱要〕中指出;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嚴嚴整整的紀律;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慷慷慨慨的犧牲;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實實在在的節約;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轟轟烈烈的奮鬥。』爾後,「四維」成為民國時期所有中小學校的共通校訓。

  「四端」也好,「四維」也罷,在教會中直接就以「德行」視之。德行(virtue)意即恆常持久的良好習慣。它並非自然而然,而是要經過操練培養。《天主教教理》1804條解釋到:人性的德行乃屬理智和意志的堅決的態度、穩定的傾向、習慣性的完美。德行依照理性和信德,規範我們的行為,管理我們的情慾,引導我們的舉止。德行使我們容易地、自制地、愉快地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有德行的人就是自由地實踐善的人。

  教會傳統的四樞德就是智、義、勇、節。它們在人性諸德中扮演著樞紐的角色。依據《天主教教理》1805-1809的解釋:智德是支配理性之實踐的德行,使它在任何環境中辨別甚麼是我們的真善,並揀選適當的方法使之實現。中世紀大神學家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隨從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想法寫道:智德是「行為的正直規則」。智德相對於膽小怕事或口是心非。智德被稱為諸德的舵手:智德導引別的德行,為之指出規則和標準。智德直接引導良心的判斷。明智的人依照所作的判斷決定和處理他的言行舉止。因著智德,我們在個別的場合裡,無誤地運用倫理的原則,並在辨別當行的善和當避的惡時,克服遲疑不決。

  義德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對天主,義德又稱為「虔敬的德行」(virtue of religion)。對人,義德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在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因而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有義德的人經常在聖經中被提及,他們思念正直習以為常,對待近人公正不偏。「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肋 19:15)。「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僕,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主子」(哥 4:1)。  

  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勇德堅定人的主意,在倫理生活中力拒誘惑,克服困難。勇德使人能夠克勝恐懼,視死如歸,冒險犯難,甘受迫害。勇德能夠使人為了維護正義的事,甘願放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節德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節德確保意志對本能的自主能力,使人的慾望維持在合乎正理的範圍之內。有節德的人調節情慾以善作為取向,並保持著一種健全的審慎態度,「不要順從你的偏情和你的能力,去滿足你心中的慾望」 (德 5:2) 。在舊約中,節德常受到讚揚:「不要順從你的慾情,要抑制你的慾望」(德 18:30)。在新約中,節德稱為「節制」或「有限度」。我們應當「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鐸 2:12)。

  普世教會之所以要提出四樞德和三超德(信、望、愛),是因為基督信仰要求我們信徒過的是一種遵從倫理道德的生活。這些其實都是很基本的,意思就是一般人都具備的。若要說更進一步的所謂「奉獻生活」或者「修道生活」,他們的要求會以「三聖願」 — 即神貧、貞潔、服從的形式來塑造修道人的形象。
三超德與三聖願

  三超德也是很基本的德行,但不被認為是人本有的,而是來自天主的恩賜。我喜歡把它比喻成一棵樹:樹的根基是信德(πίστις,pistis,Faith),沒有根基,一切皆虛;若無信德,萬物就無關係可言。樹的果實是愛德(ἀγάπη,agape,Charity or Love),從出產的果實可以看出信德是否堅定及望德是否穩固。務農的人會知道,不結果實的樹,一無是處。
    比較麻煩的在於望德(ἐλπίς,elpis,Hope),它需要時間這類的條件去凸顯它的存在。望德不容易被感知,它只會展現在等待或忍耐這類靜態的行為上。新約聖經《希伯來書》六章19節提到:「我們拿這希望,當作靈魂的安全而又堅固的錨,深深地拋入帳幔的內部。」因此,錨在教會內常被當作是望德的標誌。

  至於修會人士宣發的三聖願:神貧、貞潔與服從,最初用的是聽起來比較消極的「絕財、絕色與絕意」這些字眼,讓人誤解修道生活為「非人生活」。現在使用的「神貧、貞潔與服從」,反而讓人覺得自由,是因著信德、望德與愛德,使人樂意主動承擔責任,平安且喜樂的回應天主的召喚。

  曾經聽過這樣的說法:修士與修女的三聖願排序有別,修士三願中為首的是服從願,因為主耶穌是君王,男性會士為僕役。意即因著服從家主,必須神貧與貞潔。而修女們三願中為首的是貞潔願,因為視基督為丈夫,自己則是耶穌的淨配,因此關係必須神貧與服從。

  現代來講,聖願要求的是身、心、靈全然的自由。神貧使人不做物質錢財的奴隸,貞潔使人生活坦蕩不被質疑,服從使人能勇於承擔服務大眾的責任,這些都是修道(奉獻)生活較為積極的意義。創立至今已千餘年聖本篤修會,他們的三聖願是恆常、進德、聽命。雖然與一般修道聖願略有不同,但也是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意境。

  前面有提到,三願生活並非「非人生活」,而是一種肖似耶穌基督的生活。至於耶穌過的又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這又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題目。經常誦唸玫瑰經的教友會知道,玫瑰經廿端的奧蹟,就是主耶穌一生的謫要。在此表列如下:
  玫瑰經廿端奧蹟是一連串的事件,使我們清楚看到耶穌的救世工程與聖母瑪利亞的合作密不可分。儘管都很值得紀念,但是否真的可以透過這些事件讓我們感受到主耶穌所傳遞的愛?可能耶穌自己也知道這方面需要強化,於是祂使一個神祕且微妙的敬禮傳遍了普世教會。
耶穌聖心,爾國臨格
  耶穌聖心(Sacred Heart of Jesus),是著名的基督信仰敬禮,以耶穌的心敞露於外,繞以茨冠,現出傷痕,上有火焰,表示耶穌對世人之大愛,藉以呼籲世人賠補己罪,並彼此相愛。這種敬禮,主要用於羅馬天主教、聖公宗和路德宗等。(東正教會認為敬禮耶穌聖心沒有傳統和聖經的依據,故東正教會認為此為異端。)

  法國的聖若望歐德(St. John Dudes生於1610年)熱心傳播對耶穌聖心及聖母無玷聖心敬禮,首先倡導舉行「聖心瞻禮慶節」。1673年11月27日,耶穌首次顯現給貞女聖瑪加利大(Marguerite Marie Alacoque),對她說:「我要透過妳,把聖心顯示給人,並把聖寵分施給人。」此後一連十八個月,不時顯現給她,並對她講解恭敬聖心的要義,大意是:「人人應當恭敬耶穌聖心,才能把冷漠無情的心暖化起來;恭敬聖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常常賠補聖心在聖體內所受的凌辱,也就是在每月的首瞻禮六(即星期五),妥善做好準備,恭領聖體。」公元1675年6月10日,耶穌最後一次顯現給貞女,並把聖心披露出來,對她說:「看,我的聖心多麼愛人!但人卻是以傲慢、褻贖、冷酷無情的硬心對待我!所以妳應當告訴人恭敬聖心的要義,並在聖體聖血節(原本在星期四)以後第八日的瞻禮六(即星期五),對聖心舉行特別的敬禮。」(教會據此,訂定耶穌聖心節。)耶穌並對貞女恩許,恭敬耶穌聖心的人,將賜給他們「十二項殊恩」。耶穌會士聖高隆汴(St. Claude De La Colombiere)促進了對這瞻禮的敬禮。教宗聖格來孟十三世(St. Clement XIII)批准有關這瞻禮日的彌撒和大日課經文。1856年教宗碧岳九世(B. Pius IX)把遵守這敬禮廣傳到普世教會去。
耶穌聖心的恩許:凡敬禮我的人...
1. 我賞賜他們職位上所需要的恩寵。
2. 我賞賜平安、和睦給他們的家庭。
3. 在困苦的環境裡,我要安慰他們。
4. 在生時,尤其死後,我將是他們的護衛。
5. 我要豐厚地降福他們的事業。
6. 罪人在我心裡找著著永不乾涸的仁慈之泉。
7. 冷淡的靈魂可以變成熾熱。
8. 熾熱的靈魂,可以在聖善的路上,獲得長足的進步。
9. 凡在家裡供奉我心畫像的,必獲我的祝福。
10. 司鐸在這種敬禮中,可以得著力量,感化那頑硬心靈;在困難職務上,將收穫驚人的結果。
11. 凡傳揚這種敬禮的人,我把他們的名字鐫刻在心裡,永遠不會忘掉他們。
12. 凡是一連九個月第一個星期五領聖體的,我心全能的愛情,必要恩賜他們奮鬥到底的聖寵。

  個人認為:「耶穌聖心」並非沒有聖經根據。〔若望福音〕七章37-38節:「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 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裏來喝罷!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 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已經是相當明確的一個依據。當然,耶穌聖心節選用的福音也很貼切:「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8-30)大家可以自行比對一下兩者的分別。
  相對於耶穌聖心奧蹟,與之相聯的「聖母無玷之心瞻禮」,起源於中世紀,是在聖神降臨後第二主日後的星期六(即耶穌聖心節翌日)。之所以說相對,是因為聖母之心是有聖經根據的 — 「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2:19)還有老西默盎先知性的預言:「至於妳,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 — 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5)到了十七世紀時,聖若望歐德在他的宣講中,大力推行這敬禮,並以「聖母無玷之心」舉行彌撒和誦唸大日課。一七九九年,教會批准各地在不同日期慶祝這節日。一九四四年五月四日,教宗碧岳十二世(Pope Pius XII)規定整個教會遵守這瞻禮,以期得到聖母為「各國之間的和平、教會自由、罪人悔改」向天主的轉禱。

  敬禮耶穌聖心及聖母聖心幫助了很多的人成聖,除了上述大力推動聖心敬禮的聖人聖女外,還有一位同一時期的、以效法耶穌「良善心謙」聞名的大聖人 — 聖方濟各撒肋爵(Fran蔞is de Sales現譯為方濟沙雷氏,1567-1622),今年我們紀念他逝世四百週年。本文的後段,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偉大的教會聖師。
良善典範

  聖方濟各是家中長子,生於法國薩瓦(Savoy)一個貴族家庭。他在帕多瓦(Padua)修習法律時,經歷所謂的「靈性黑夜」,感到極度沮喪,以爲自己將下地獄,永遠喪亡。他在聖母像前祈禱,許諾永遠守潔德。如此,這些考驗便離他而去。他在廿五歲於帕多瓦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返回法國後,父親希望他成爲參議員,但他拒絕,也不願意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婚事。然後,他對父親說,他自小便希望成爲司鐸,並早已發了獨身願。在他被教會接納為聖職候選人後,尚未晉鐸的方濟到瑞士日內瓦教區(Geneva)出任主教座堂監理。一五九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廿五歲的方濟各領受鐸職。

  日內瓦湖(Lake Geneva)南岸的沙布萊省(Le Chablais)是加爾文主義的重要陣地。方濟各神父與表兄類斯沙雷氏神父(Canon Louis de Sales)勸服他們重投基督信仰。方濟各的父親博伊西(Monsieur de Boisy)懇求總主教格尼埃蒙席(Mgr. Granier)別讓他的兒子負起這種危險使命。主教表示同情,但也擔憂會失去一個聖善的司鐸。兒子方濟各態度堅決,懇求說:「主教閣下,請堅持啊。」他還提醒總主教:「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合於天主的國」(路9:62)。最後,他得以滿懷熱忱地在該區履行他的使命。

  方濟各在加爾文主義者的地區非常勞苦地工作。他對抗異端、教授青年和長者要理、重建教堂、編寫小冊子,並用人手抄寫派發給人們閱讀。他把這些手抄的天主教信仰小冊子放在基督教家庭的門邊。漸漸地,天主降福他的工作。越來越多人前來聽他宣講,然後皈依。他友善純真、富於忍耐和同情,提出明晰和無可反駁的論點。他經常說:「如果你要捉蒼蠅,一匙蜜糖勝於一百桶酸醋。」、「明智地保持緘默,勝於沒有愛德地大發偉論。」在這四年間,他在區內四處奔走,多次幾乎性命不保,但成功地使七萬個加爾文主義者皈依,最後更樂見所有天主教堂再次開放給信友舉行崇拜。

  年邁的格尼埃主教感到力不從心了。他希望有個輔理主教,並相信方濟各神父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方濟各堅拒出任主教,並對格尼埃蒙席說:「你有許多神父,任何一個也比我勝任。」許多人懇請方濟各接納任命,最後,他相信這是天主的旨意,答應出任輔理主教,當時只有三十二歲。

  格尼埃主教於一六O二年逝世,聖方濟各接任,展開二十年卓越的主教生涯。他堅持起居飲食和衣著保持樸素,爲能更有效地援助貧苦者。他滿懷熱忱,即使那些位於阿爾卑斯山、難以抵達的偏遠堂區也會探訪。他在各處宣講、改革修道團體、以簡潔的用語教授青年和長者要理,並爲教區內的神職人員舉行退省。在舉行退省時,他特別強調講道應簡短直接,不加渲染,因爲「你說的越多,別人記得的越少」;他還說:「要說得好,只需好好去愛。」

  他藉著多方面的活動教育基督徒,讓他們明白靈修是適合各式各樣的人。他完全投身牧者使命,在簡樸的人面前成爲簡樸的人,與基督教徒討論神學,爲渴望服侍基督的人介紹「獻身生活」,向他們講論天主之愛的奧祕,用心使靈修生活切合平信徒,並使敬禮祈禱成爲愉快和使人嚮往的經驗。

  這位日內瓦主教也著有大量書函,並撰寫多本靈修經典,分別爲《虔誠生活入門》(Introduction to the Devout Life)、《論天主的愛》(Treatise on the Love of God)及《靈修講道》(Spiritual Conferences)。其中,《論天主的愛》及《靈修講道》是寫給他與聖婦方濟加尚達爾(St. Jane de Chantal)於一六O七年創立的「聖母訪親女修會(亦稱「往見會」)」,而《虔誠生活入門》是特別針對平信徒而撰寫,至今仍發揮影響,就像初寫成時一樣。聖方濟各認爲:「如果說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有礙虔敬,則是異端。」

  接受聖方濟各神修指導的方濟加尚達爾(Madame Jane Frances de Chantal)是個寡婦,育有四個子女,渴望聖德。尚達爾身邊的幾個虔敬婦女也渴望聖善生活,方濟各主教建議她們成立修道團體,甚至爲她們買了一座小房子。首批成員爲方濟加尚達爾、查洛蒂布查德(Jeanne Charlotte de Brechard)、積琪蓮法弗(Jacqueline Favre)及積琪蓮科思特(Jacqueline Coste)。新修會稱爲「聖母訪親女修會」(Sisters of the Visitation),因爲她們籍著探訪窮人,效法聖母爲依撒伯爾帶來喜訊。修會人數日漸增加,不久便在法國其他地區開設修院。她們探訪窮人和病人,給他們物質援助和精神安慰。最後,教廷決定修女應留在修院,不應到處進行探訪。方濟各主教有點失望,但服從教廷的決定。
  律師佩利特(Pellet)抓緊每個機會侮辱和誹謗聖方濟各,甚至在聖母訪親修院大門大字標題貼上「日內瓦主教之妻妾」。一天,方濟各遇上這個律師,並對他說:「你怨恨我,用盡各種方法破壞我的名聲......你知道嗎?即使你挖掉我一隻眼睛,我仍會用餘下的一隻眼睛真誠注視你。」他的表兄類斯沙雷氏曾問他說:「你不生這個律師的氣嗎?」方濟各答說:「當然生氣,我血脈沸騰,但經過廿二年的自制、自我省察和掙扎,我已學懂控制我的怒氣。」

  方濟各在里昂市生活時患了重病,當清楚知道他無法救治後,他領受臨終聖事。這位良善的主教出於愛德,希望把身體留作醫學研究,心臟則送往聖母訪親女修會的母院。方濟各沙雷氏爲光榮天主和拯救人靈而耗盡精力,在一六二二年十二月廿八日逝世,享年五十五歲。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在一六六五年宣告他爲聖人,並在一八七七年獲碧岳九世宣告爲教會聖師。一九二三年,碧岳十一世宣告他爲作家的主保。在他的出生百周年慶典結束時,保祿六世尊稱他爲「天主之愛的聖師」。

補充:聖方濟各撒肋爵主教與聖若望鮑思高神父
  我們的會祖聖若望鮑思高參加準備晉鐸的退省時,在寫下九個決志後,寫道:「聖方濟各撒肋爵的愛德和溫良是我的指引。」爲聖方濟各撰寫傳記的作者指出,他生性易怒急躁,經過多年耐心的努力後,他才成爲親切、友善、溫良的聖人。

  《慈幼會會憲》第十七條爲:「會士在聖方濟各撒肋爵的人文主義薰陶下,雖然知道人有弱點,但更深信人富有本性和超性的潛力。會士欣賞現世的價值,絕不長噓短嘆,或對自己的時代抱消極的態度:他會辨別善惡,擇善固執,尤其是那些爲青少年所喜好的事物。身爲傳報基督的喜訊者,他當然常常喜氣洋洋。他把這喜樂散播給人,並教他們培養基督徒生活中固有的喜樂,且學習以歡欣的心態面對人生:『讓我們懷著神聖的喜樂事奉天主吧。』」
  鮑思高神父清楚明白,他的追隨者在服務青年時,需要一個溫良親切的楷模。因此,他選擇聖方濟各沙雷氏爲他們的模範。這位青年良友稱他的修會爲「聖方濟各撒肋爵會」(The Society of St. Francis of Sales,中譯爲「慈幼會」),稱他的神子爲「撒肋爵會士」(Salesian,中譯爲「慈幼會會士」)。在一九四七年舉行的第十六屆全會代表大會,修會名稱加上「聖若望鮑思高」,因此慈幼會的縮寫由「S.C.」改爲「S.D.B.」,現稱為「鮑思高慈幼會」。

  本文略顯冗長,但所提及的聖人聖女除了聖德卓越、恭敬聖心,也都是真正「用心生活」的典範。最後,真的是最後,選用我最喜歡的老歌手姜育恆的一首歌,送給所有的讀者,歌名叫作「我是一個容易掏心的人」。

有一種愛 一點點 就能打動你的心
有一種酒 一點點 就能醉你到天明
有一些歌 不必安可 就能讓你記住那些聲音
有一種微笑 帶點傷感 還是那麼誠懇
你別以為我經常給你冷漠的表情
我其實很想找一個機會和理由
在任何時候 任何心情 只要你問一問
我立刻就會 喝醉自己 忘掉該不該開口

*我一直是個很容易掏心的人
 卻在沒人理我的角落 用沉默回答陌生
 我有些時候不明白一個人 有多少用不完的孤獨和寂寞
 用感動自己 卻不能感動你的生活
 我一直是個很容易掏心的人
 在你不注意地時候 愛上你的心情
 多少次激動好想靠近你 和你談一談彼此的感受
 即使一點點 一點點的眼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