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人用他的生命向我們訴說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他是德蕾莎姆姆。他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父親曾經對她說「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對的,就絕不要放棄」,他的母親告訴他「同情心具有永恆的價值」,所以德雷莎姆姆的愛又堅定又有溫度。他18歲成為修女,自願到印度服務,原本一心想要的是去幫助印度的窮人,結果卻進入了一個貴族學校當老師,每一天他在學校內看著高牆外的窮人到處行走沒有飯吃,他的內心非常的煎熬與掙扎,常常問自己,我到印度到底是為了做什麼。有一天他在火車站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以沙啞的聲音,跟他乞討一些水來喝,那個畫面深深地觸動了他,他決定離開學校,進入窮人的世界。
他的這個決定並沒有獲得學校的支持,到了貧民窟,那裡的人也不接受他,認為他是來傳教的,禁止他接觸他們的孩子,但德蕾莎姆姆並沒有放棄,他分享給當地的孤兒僅有的食物,教他們認識英文字母,用實際行動讓印度的窮人開始認識他,最後稱他為印度的母親。
在這一路上他碰到的挑戰很多,從外界的拒絕與誤解,到自己的軟弱與有限。從一開始面對痲瘋病人潰爛傷口的不適應,到能擁抱一個全身上下都是蛆的老人。獨自一個人進入貧民窟工作,也曾因為孤單而想念在學校有學生陪伴的幸福時光,但最後他告訴自己要記得自己內心最深的聲音~陪伴這些被世界遺棄的人,堅守住自己的選擇,堅定自己的信念,用生命影響許多人,也因為這份努力,世界上許多窮人、被遺棄的人被看見。在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不斷提醒世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貧窮不是身體的飢餓,是缺乏愛。德蕾莎姆姆的幸福來自於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實現了生命的意義,完成自己的使命,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也讓這個世界因為他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