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大師文章分享 -
「哲思信仰愛之途」
專訪台大哲學系李賢中教授

文圖 / 楊雨青 老師
「我所認識的天主,祂是大有智慧的、有力量、是公平、公正的、是終極的審判者,充滿慈愛。這個世界因為天主的愛而有意義。」
李賢中教授
哲思信仰愛之途~專訪台大哲學系李賢中教授
結合哲思與信仰「活出愛」之生命旅途
  自幼就接觸教會的台大哲學系李賢中教授,從小就是個優秀的學生,不只成績優秀名列前茅、更是品學兼優、才藝出眾的模範生。在教會也擔任主日學助教工作,熱心服務。國三時期決定受洗一生跟隨耶穌基督,然而,就在進入五專的時候,遇到人生的困惑與志業的掙扎.......。
國三受洗歸入主名
小時候為人人稱羨的資優模範生
  優秀的李教授同時考上基隆省中與明新工專,因為當時是電子業起飛的時代,也心想離家遠一點較為自由、較不受約束。於是選擇明新工專就讀。由於在陌生環境中,受到同儕的影響與對就讀科系不感興趣,行為開始有了轉變,抽菸、打彈子、打梭哈、打麻將......等,一切看似不該有的叛逆放蕩行為,在五專時期全都出現。原本信仰耶穌基督也不好意思再面對祂,因為覺得內心不配。也不好意思再去教會,更無法面對長輩們的眼光。內心充滿強烈的矛盾,白天玩的時候很瘋,但一到夜深人靜時,就躲在棉被裡面流淚,覺得自己過了一個很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生活。在這段矛盾又苦悶的時光裡,覺得對不起父母親、對不起上帝,存在內心的矛盾只有自己最清楚。因為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無法補習重考高中、也無法脫離當時的環境,只能終日玩樂混日子,一日混過一日,漸漸地遠離神。但,慈愛的天主並沒有放棄他......。
   
  在專三升專四的暑假,帶台北來的朋友到基隆的海邊玩,因為被當地的流氓誤會,所以就被鎖定圍起來毆打。在纏鬥了一番、打了幾回合之後,突然覺得身上涼涼的,他們全部一窩蜂跑走,手一摸背後流血了,原來被扁鑽捅了一刀啊!緊急送到醫院救治,之後返家躺在家中的地板上,教會的弟兄姊妹陸續來探望,也全力禱告。母親更是迫切不休地禱告。在此時,開始與教會又有了聯繫。心中也想要悔改,但在那種環境之下是不可能完全脫離那些壞習慣,只能慢慢遠離。後來,因為想要照顧班上一位坐輪椅的同學,下定決心搬回宿舍。在這一年中,也把之前的成績稍微補回來,順利五年畢業。畢業之後去當兵,脫離當時的環境,於是又開始回到教會聚會,參加詩班、擔任執事,開始拾起過去的教會生活,重新建立與神的關係。
深受母親的信仰影響
  當完兵,對未來就業方向還不明確,對電子科系也不感興趣,想要轉文科,希望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系就讀。這時,在因緣際會下,主動跑去輔大哲學系找到當時的系主任王臣瑞神父,神父提供許多插班考的資訊與書籍。之後,大概花了半年準備,邊在電子工廠工作邊念書,感謝主,因著不停地祈禱,天主垂聽內心的禱告,後來就考上輔大哲學系。在這過程中,雖然隱隱約約地知道要往哲學的方向, 但還是會有許多的不確定,常常祈禱天主,當內心充滿平靜篤定,心想這應該是上帝要帶領走的路,是耶穌基督的慈繩愛索始終不放棄並且引領走向命定之路!   

  對於那段苦悶的日子,李教授如何面對自己,定義自己、找回自己?李教授當時也有一番見解......
當時面對困惑的人生,常自問「我是誰?」、「誰是我?」、「我的潛能?」
  17、18歲時,不停反覆自問:「我是誰?」。曾經自認為「我是資優模範生!」。但如今「我是誰?」、「我想成為的樣子?」、「我如何定義自己呢?」。例如:我想要休學去做捆工,因為當時捆工的日薪比較優渥。但一想到說:「我要當工人嗎?」,「我是誰?」的「我」就有許多可能性的發展。可是此模式思考卻不得其解,後來就轉換思考模式,反問:「誰是我?」。「誰是我?」的定義是:「我應該像什麼?」,以具體化的對象確立目標作為參照。比方說:明星演員、老師、老闆、公務員......,從明確目標對象去思索究竟我適合哪種職業與生活方式。  

從「我是誰?」、「誰是我?」、「發現自我潛能?」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轉換「我是誰?」為「誰是我?」從中探索自我潛能,將自我潛能與選擇目標連結,盡力發展自我潛能與實現目標。當自己很迷惘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棄對自我暸解以及找到自我目標。

  後來遇到事情,都會先想與自我目標的關聯性,以此方式問「我是誰?」再轉換成「誰是我?」,在過程中探問「我的潛能?」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沒有嘗試,就無法知悉自我潛能在何處?這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目標就會從模糊漸漸清楚。不斷迎接挑戰、接受挑戰、自我對話、調整步調、確立目標,堅持努力的過程。
研究墨家是因先秦諸子學問和基督宗教信仰最為接近
  李教授為什麼會選擇走上哲學這一條路呢?基本上是因對「人」感興趣,同時也對心理學感興趣。對於人內在複雜與矛盾的一面,在他生命經驗中體會到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內心有兩種力量的拉扯。在哲學上的回答就是慾望與理性之間的力量拉扯。透過探問與分析對自我逐步瞭解是選擇哲學的其中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想要對中華文化傳統核心內涵的理解與認識。研究中國哲學來面對這些生命經驗與加深對中華文化傳統的認識體悟。

  李教授的專長是研究墨家,研究墨家的原因基本上是因為中國哲學先秦諸子裡面的學問,和基督宗教信仰最接近的一派。因為它有個「天志」,墨家的「天」很像有位格性的天主。然後「天」是可以賞善罰惡的、是最高的審判者。如果說我們這個世界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情,而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人死如燈滅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實在是太荒謬了。為什麼壞人就可以享受那些好的享樂?反而有些好人死得很慘?這一切的答案,因為有一位「天」作為我們最後公正的審判者,都變得有意義了。而且在墨家人死不如燈滅,人死為鬼。在信仰裡面,你會相信人的生命不是入土就完全結束。將來還有復活與審判,所以你做的一切事情,你必須要負責。人有自由意志,因為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你的選擇來自於你的自由意志。你將來要為你自己的選擇還有那些後果付上代價。這些是墨家思想與基督宗教信仰相似的地方。

  墨家同時也有談到友情、愛情、親情、同胞愛、人類的愛!這是兼愛啊!就是要愛全天下的人!而且愛不只是愛現在的人,要愛過去的人,還要愛未來的人,愛是具有超越性的!如何愛以前的人?比方說:「父親有什麼志願還沒有完成?」兒子幫他完成,先聖先賢是有什麼理想目標,我們也朝那目標努力,就是對以前人的愛。那什麼是愛未來的人?比方說:「留下青山綠水,環保就是一種對後人的愛啊!」就像耶穌基督,祂在十字架上流下的寶血,為的是包含你我的每一個人,祂在兩千多年前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付出祂的贖價。祂的愛在我們都還沒出生就已經存在。讓我們有機會獲得永生。所以,就許多面向來看,墨家思想和基督宗教的精神與意義相似!
「愛人如己」是懂得怎麼愛別人之前,要先懂得怎麼愛自己!
  李教授也提到在生活上愛有很多面向,我們要如何在實踐層面上活出愛?愛的面向很多,比如說:友愛、愛情、親情。在聖經上提到:「愛人如己!」意思是愛別人,就像愛你自己,但是你愛自己是不是恰當的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說:你愛自己就是一種滿足自己的慾望嗎?我想抽菸就抽菸;我想吸毒我也去吸啊!那這種愛是一種愛嗎?「愛人如己」是懂得怎麼愛別人之前,要先懂得怎麼愛自己?而且你要分辨你對你自己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愛自己。所以我覺得愛的起源是來自天主。但是你在練習愛的具體行為時,如果是過一種放蕩的,讓慾望橫流的那種生活,這就不能夠構成「愛人如己」的一種參照。所以要先懂得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怎麼樣愛自己,使自己能夠在一個平穩的、愉悅的、快樂的、充實的狀態,你才知道這種有益於「我」的生活方式才是愛自己。然後你要用這種方式去將心比心對待別人。真正的愛別人,應當先瞭解怎麼樣愛自己。好比你處在對方狀態的話,你最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些什麼?那你就用這種方式去對待你身邊周遭的人!

  「愛」也表現在教會裡婚姻締約的誓言,是一種對「愛」的承諾!既然決定要走上婚姻這條路的話,你就為你當年年輕的時候所做的決定負責,今天我要照顧妻子,與妻子共同生活一輩子,要盡到一個丈夫的責任;那妻子也是一樣,要盡到一個妻子的責任,然後照顧先生一輩子。不管他(她)老到什麼樣、他(她)難看到什麼樣、他(她)可能殘疾、可能貧窮,都願意陪伴他(她)到終老。而這之中愛的源頭其實來自於天主。「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因著神的愛使一切都有可能!

  最後,在就讀輔仁大學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輔仁大學是天主教氛圍很濃厚的一個學校,神父們都是奉獻於天主,印象中耶穌會神父他們的薪水都全部拿給他們自己修會,自己只有兩、三千塊。還有以前教我們形上學的陳春齡教授,他大半輩子的研究成果都放在越南,後來來到臺灣時,很多他的研究成果都留在那邊了。看到神父們不為名、不為利、完全為天主奉獻的服務精神。這些神父們的精神對我來講也是一種感召,也是一種值得效法的模範。
學識豐富、謙卑愛主、一生為教育奉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