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文章分享 -
炬火生命—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文圖 / 楊雨青 老師
德蕾莎修女:「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中,並不是單單只為追自身的幸福,
而應為他人做些貢獻。」
德蕾莎修女(Mother Theresa)圖片擷取自網路
  德蕾莎修女,一個存於我內心不時會浮現的臉龐。在夜深人靜之時,總想著她的智慧、感佩她的力量與勇氣。一個嬌小的身軀,卻蘊含著超乎預期的影響力,影響著全世界、改變著全世界、照亮著全世界......。

  德蕾莎修女原本在一所修女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過著寧靜的日子。1946年9月10日是德蕾莎修女的轉捩點。她前往大吉嶺路上,在車站看到一個乞丐不停地哀哼著:「我渴...我渴...」,從此這畫面就一直在她的腦海裡揮之不去。她感受到天主在呼喚她為這些貧苦、窮困的人們服務。當她聽到乞丐不停地呻吟「我渴...」的時候,彷彿聽見十字架上的耶穌垂死之言:「我渴...」。似乎是天主一聲聲地在召喚她,看見印度貧窮人的需要,也看見自己的使命與呼召—為最貧窮的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紀念館(Mother Theresa memorial hous):建於德蕾莎修女出生地原址旁。圖片擷取自網路
  為了回應驗證天主的呼召,她詢問神父與主教的意見、寫信給羅馬梵諦岡的總會,請求離開原本的修女會,專心為印度的窮人服務。後來,得到教宗庇護十二世的許可,以自由修女的身份行善。從印度加爾各答城最窮的地區莫地及爾(Moti Jihl)為起點,替貧苦兒童創辦一所學校,開啟她終生為印度窮苦人服務之路。1950年10月7日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全心全意奉獻天主,不收任何費用,為最窮苦的人們服務。1952年成立收容之家,也就是在Kali Temple(婆羅門教死神廟)旁的垂死之家,為瀕死貧窮之人服務,使窮人得以善終、尊嚴離世。但也有將死的窮人,因著修女們的照顧而起死回生。爾後,教導他們謀生技能,重新獲得生命。1965年仁愛傳教修女會被批准在印度之外建立修院,至此之後從委內瑞拉、羅馬......到處建立修院,全世界各地的收容之家紛紛被建立。照顧與關懷的對象擴及吸毒者、娼妓、和受虐婦女......,照顧與幫助他們重建生活。1982年在貝魯特難民營遭圍攻時,德蕾莎修女獨自走進戰火區,不顧自身的生命安危,救出可憐的婦女和小孩,將他們帶離開戰火區。因當交火的雙方得知修女走入戰火區,都立刻停火,等修女和婦女、小孩離開戰火區,才又重新開戰。

  隨著時間推移,時代改變,德蕾莎修女照顧的對象範圍也愈來愈廣泛,包括:愛滋病患者,衣索比亞的饑民、車諾比的核輻射受害者、亞美尼亞大地震的災民......等。雖在過程中遭受批評與爭議,但她仍然堅持使命與呼召,為窮苦的人服務。她曾說:「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堅持作正確的事、走正確的道路。不管在什麼景況之下,她都只專心在這些「最小的弟兄上」。關懷這些飢餓者、孤單者、無知者、胎兒、遭受種族歧視者、背棄者、患病者、貧困瀕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等。因為說到底,這只是她與上帝之間的事。無關乎她與其他人之間的事。

  是的,因著回應上帝的召喚與使命,德蕾莎修女終其一生都在為窮苦的人服務。無私地奉獻與付出。直到如今,在全球有123個國家有600多個慈善工作團體。一個小小的微光意念、成就偉大而不平凡的生命,同時也照亮許多在黑暗中的生命。微光天使、炬火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