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美好記實-
感恩頌.愛之詠

圖/文:林吟娟 主任
The fruit of Silence is Prayer     沈默的果實是祈禱
The fruit of Prayer is Faith       祈禱的果實是信仰
The fruit of Faith is Love         信仰的果實是愛
The fruit of Love is Service       愛的果實是服務
The fruit of Service is Peace.     服務的果實是平安
引用自聖德蘭修女語錄
紀念神長愛與服務之精神

  四維文物館自105學年起整理建置,專門收錄創校神長們辦學精神理念與紀念文物。振聲高中創校始於感恩,神父們為了感念恩師 趙振聲主教的栽培,以恩師之名命名學校的中文校名。

 

  1946年政治動盪不安,趙主教將慕華中學兩百多名學生集體轉入北平市耕莘中學,以教區窘迫的財力,持續地支持修生繼續讀書。1948年,共軍圍攻北平,趙主教決定傾其所有,將百餘位修士及修生送往上海、經香港轉赴菲律賓。趙主教卻把自己留在最危險的地方,他說:「我是主教,善牧應為自己的羊群捨命。」

 

  在趙振聲主教無所畏懼的堅持下,將這群修生送出國持續完成學業,十多年過去了,這群修生成為了神父。學業有成後,他們繼續將恩師培育人才之精神傳承下去。神父們的生命歷程,先經歷政治動盪不安、離鄉背井逃難到國外求學;爾後學成,共同集資創辦,篳路藍縷一點一滴的建立振聲高中,並且將畢生所學以及他們人生中最精華時刻貢獻給振聲高中,奠定學校良好的基礎與穩健的規模。

 

  「愛、感恩、謙卑、祈禱」更是創校神父們典範生活態度,傳承給接棒的振聲人們,最棒的生命禮物。生命教育室搭配天主教會禮儀年度「追思已亡月」,結合校園生之歌特色課程,融入中華文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之美德,引導學生感恩並紀念親友恩人們。

 

  今年(110學年)新增了「振聲緣起」一一記錄著創辦學校40餘位神長們的照片。除此之外,館中文物展件分類統整為A至H,共8區,收藏了以校為家神父們的紀念文物、聖像聖物、神長祭衣區、牧杖、牧冠、祭台、紀念物品、教育勳章及獎章、經典照片?等,記錄著他們篳路藍縷創辦學校的點點滴滴,從紀念文物中足以看見神父們清貧的生活方式以及愛天主、愛人的生活態度。

 

  搭配56校慶週活動,邀請全校教職同仁參訪文物館與校史館,接下來擇幾篇分享教職同仁與神父曾經真實互動交流的生命故事;或是參訪文物館與校史館,對神長新增認識與了解吧!

 

  • 劉獻堂主教每每在校務會議以及學校大型活動場合都能聽見主教的貼心叮嚀與關愛,很是能安定人心,謝謝主教對員工們的關心與照護,也期望主教身體健康平安。

 

  • 劉國強神父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神父,雖然未能親身與之互動,但透過神父留下來的德國製計算機、詩詞...等,讓我對這位神父很有好感,總覺得在他強健的外表內有顆溫暖柔情的心。神父的外表可能就像計算機一樣有規律很精密,但內在卻可以寫出用真誠純潔的心讚美天主的字句,實在是很可愛呀!!!

 

  • 臧萬祥神父,曾經勉勵本人要以愛心耐心對孩子。

 

  • 看著神父們的文物,就像走進時光隧道,透過文物揣測著神父們的生活以及他們所在乎的價值,我很好奇是什麼促使他們奉獻一生為天主工作,放下個人之小情小愛,用更大的愛去愛天主要他們愛的人?

 

  • 教學理念中「愛與榜樣」是最重要的,不論學生在怎樣的生命階段,我們總要愛他們,身為教師要謹言慎行。我希望學生在我的課程中了解「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無損於生命本質的美好,而迷茫是為了更好的奔往」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凡愛過,必留下痕跡;凡是努力過的,必然留下痕跡;凡是用過心思的,必然留下深刻印象。生活於不同時代的振聲人們,在創校56周年之際,以「睹物思人」方式,感念緬懷創校神長們過去的努力開墾、辛勤耕耘,學習在工作崗位上,將神父們「愛、感恩、謙卑、服務」之精神以具體行動傳承下去。

 

相關資訊,請參考影片連結

 

落葉歸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J4UMx-mstg

 

主教的三個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Ray7oyCGI

創校初期以校為家的神父們合影於校園
趙振聲主教(中)與學生們
1956年神父們於聖多瑪斯大學合影
振聲的父親-以校為家的神父們
文物館-以校為家的神父紀念區
文物館-振聲緣起
教職員工參訪四維文物館
教職員工參訪四維文物館
教職員工參訪四維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