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原創課程 -
科技輔助教學以校園生之歌為例

課程設計 / 林吟娟 主任、潘于萱 老師

高中職一年級為本校新鮮人,林吟娟主任和潘于萱老師共同討論和研發設計,透過五堂生命教育課安排,進行自主學習、組內和組間共同合作學習,當中大量運用行動載具輔助教學和學習,幫助剛加入振聲的學生們了解學校歷史和價值精神以及學校主保聖方濟沙勿略 Saint Francis Xavier、創校神父們的恩師趙振聲主教、創校主教劉獻堂和優秀校友陳念澤先生活出精采生命的模範故事,引導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進而面對人生三問,最後能積極活出精采的生命。

 

《第一堂 校園生之歌:人生三問》

  • 教師以生命教育學習重點「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與為本課程教學之主軸,說明應用核心內涵「人生三問」,包括(1)人為何而活?(2)應如何生活?(3)如何活出應活的生命? 運用教師自製視覺媒體『無畏的航海者』。  https://youtu.be/3ffvjAMusMY
  • 學生依據自主學習規劃單自訂學習目標。
  • 學生利用行動載具觀看影片,並填寫WSQ學習單。
  • 以學校中文校名趙振聲主教典範的生命故事為例。學生觀賞影片完畢則填寫課後個人反思學習單。

《第二堂 校園生之歌:校園巡禮》

  • 學生可使用Google搜尋『拍照近中遠』文章,了解拍照構圖相關先備知識。
  • 再結合教師所上傳校園巡禮任務於Google Classroom作業區。學生須與組內同學合作,共同找到透過輪盤指定校園中的一個景點並且按指定任務用行動載具拍下完成。
  • 教師運用教師自製視覺媒體『校園巡禮』,提供解題照片和說明其故事,學生們依據解題影片,組內合力解決學習單中的部分未完成的任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BdKanESEM
  • 學生須與組內同學解決未有解題影片的任務。
  • 教師請各組上台示範作品,並進行總結。

 

《第三堂 校園生之歌:振聲知識+》

  • 教師請每組學生們依據第一堂和第二堂課程內容出2道題題目,並讓學生進行競賽擬題。
  • 每組同學出兩道題目,並將題目貼在老師建立好的Google文件中;即完成一張振聲人知識+測驗卷。
  • 每組同學需解決其他同學出的題目。
  • 由各組公布解題方法與答案,並計算答對與答錯組別數。
  • 最後選出出題鑑別度最高的一組,為本次活動優勝組別。

《第四堂 校園生之歌:愛的接力賽》

  • 學生利用行動載具使用YouTube搜尋『校園生之歌系列課程---主教的三個夢』影片,例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Ray7oyCGI
  • 再結合教師所上傳愛的接力賽反思單於Google Classroom作業區。學習單中包含複習內容以及個人反思、展望和生命學習模範人物。
  • 學生依照電子拼貼軟體功能完成振聲寶典的個人封面編輯,接續與同組成員分享,組內同學須推舉小組最推薦作品和欲報告的生命模範人物。
  • 教師請各組代表上台分享作品和說明欲報告的生命模範人物,並進行總結。

 

《第五堂 校園生之歌:活出精采的生命》

  • 師運用小組生命模範人物報告確認是否每位同學都了解「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人生三問內涵,並透過自主反思學習單檢視自己在生活中實踐之情形,是否符合知行合一。
  • 教師總結:針對學生報告的內容,回應到生命教育學習重點「價值思辨」、「終極關懷」等進行釐清與補強;引用教師自製視覺媒體『活出精采的生命』做課程總結。 https://youtu.be/ofEQS5jyGic
  • 學生完成個人自主學習反思單;待資料上傳後,教師可針對個別學生給予學習引導。

 

科技輔助教學後心得

生命教育室 林吟娟主任

  振聲新鮮人踏入振聲校園,藉由生命教育課經歷「校園生之歌」系列課程的洗禮,幫助學生認識中英文校名的典故結合人生三問議題,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校園巡禮認識校園建築物命名之內涵,以及值得學習效法的典範精神等。

  自學期初始八月,我與潘老師即著手準備110學年將校園生之歌系列課程結合科技輔助進行教學,當然剛開始學生都感到非常新鮮有趣,教師可以提前將課程說明相關影片先製作完成,課程中請學生依照SOP逐步完成指派任務,亦符合十二年國教推動的自主學習之精神,課程實作後,搭配表單學生回覆,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身為教師的課後檢討,我認為課程設計需配合科技輔助作些許微調,教師的指導語、課前說明清楚明確,課後重點歸納整理;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需更加自律、主動性增加,結合科技輔助教學,或許這也是疫情下持續學習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