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篇 -
校友回娘家
感念神父們像天父愛子示意圖
87級畢業校友  王郁涵

四年前初為人母,才特別體會到一間讓父母放心的學校有多珍貴。我的母校振聲,就是一間當年自己唸得開心,爸媽也放心的學校。  當時並不知道這間「教會學校」的可貴之處,但是長大之後,我發現信仰的種子早就在當時就播下。 感謝這間由神父們捐資創辦始於美善立意的學校,背後的精神力量與信仰,使得即便在升學壓力之下,縱有不適應的少年煩惱,還是有一張張善意理解的臉對我微笑,還有隨時可以走進去的宗輔室(現為生命教育辦公室)。  振聲的課業算繁重,但是課餘活動卻恰如其份紓解了當時的壓力,無論是小小的「清晨禱聲」還是大型的聖歌比賽,透過優美的歌聲還有在禱詞中一份溫柔看待逆境的眼光與耐心,都無意間在氣氛裡陶冶了一個國中生的心。

還記得國三時在考試升學壓力下每天都抱著自修在寫,下課只上了廁所就匆匆回去讀書,對於宗輔老師在課上要放影片我也想著等下要低頭看自己的書。但是,隨著影片播放,我的好奇心被勾起,那是一部罕見疾病孩童的故事,片名就叫羅倫佐的油。當時身體健全只想著考試的我是震撼的,現在則非常感謝宗輔老師在我漫長黝黑的升學隧道中撬開一點縫隙讓人性的光能灑落在一顆小苗心中。

還有一幕。當時在考試壓力下穿插著聖歌比賽練習,小小的嗓子高聲地唱著「我要在山頂上喊叫,我要全世界都知道,救主的愛已臨到我,我要去傳給人」,全班女生一直大叫喊唱笑得開心。現在出了社會,這首歌還是很洗腦地常在腦中播放,那種衝破考試壓力,充滿力量高聲吶喊的經驗,伴我走過大大小小的風雨,是誰也拿不走的寶藏。  願振聲繼續將愛「傳給人」。

98學級畢業校友&現任實習老師 吳梵瑄

在選填實習學校時,腦袋中的第一個想法,即是振聲高中,也讓我回想起從前的日子。高中三年,人生中最青春有活力的階段,就是在振聲度過的。實習的第一天,踏進了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環境,心中頓時五味雜陳。因為我從未想過,自己會重回這裡,也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位老師。

高中三年的日子,多半的記憶在於上課、考試,雖乏味但同時也令人懷念。與身邊同學的相處時光,成為我另一個深刻的記憶點,我們一起念書、一起嬉鬧、中午圍在一起吃飯、晚輔時相互陪伴,種種的回憶彷彿昨日,不知不覺,這些回憶早已被埋在心中的深處,因為實習的關係再一次的被挖掘出來。

實習的生活,起初因身分的轉換而很不適應,但隨著時間,對於學生、教學、行政事務有了熟悉感之後,一切似乎美好了起來。每天到班級與同學們互動,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小樂趣。尤其是運動會、班級小活動時,我最喜歡幫他們拍照、錄影,不僅幫他們留下紀念 ,也為我這段實習時光增加不少快樂的回憶。而作為實習老師來說,並不奢望自己能夠在學業上對學生有實質的幫助,但我期許著自己,要去尊重每一個學生,要去了解不同性格的他/她們,努力陪伴與傾聽,即便只有半年,也要盡力去實行。
教師節慶祝大會與實習指導老師和實習班級合照

教室節慶祝大會與實習指導老師與班級合照
91學級畢業校友&現任實習教師 李浩華

「同學們,本課鬼頭刀的作者廖鴻基先生,在台灣文學派別中歸類於自然文學、海洋文學一類,那關於國外的自然作家與代表作品,有沒有同學知道?」
此刻老師正賣力地在臺前補充語文常識,正坐在高一教室觀課的我,內心迅速地浮現了一個聲音:「梅爾維爾,《白鯨記》」。我看著教室裡熱情回應的同學們,忍下舉手的衝動,望向一片明媚的窗外,記憶瞬時回到了我與《白鯨記》初識的那個午後......

就讀小振聲的記憶,如今予我已是漫長而悠遠,但我卻仍能在不經意時憶起,在那樣日日埋首書間,斤斤計較錯題的課業中,我最喜愛的圖書館時光。
猶記得推開圖書館玻璃門,踏上米白色磁磚,迎面襲來的印刷紙張的氣味,以及越往書架內部前進,那股似探險般的激動,在看到書架上整排桂冠出版社出品的經典讀物系列後升至最高,我在架前猶豫著像個選不出貨架上最愛糖果的孩子,要帶走《茶花女》還是《黛絲姑娘》,《頑童歷險記》亦或《麥田捕手》,終於《白鯨記》雀屏中選成為我的囊中物,那袋中沉甸甸的記憶便永遠染上了青春的色彩。

  在振聲的歲月,讀書占據了大部分的日常,在各種考試與輔導課之間,閱讀成了我的安慰劑,圖書館更是當然的避風港。很感謝彼時淑美老師,文情並茂的課文講解,引發了我對閱讀的興趣;很感謝早琴老師,在短暫的作文訓練中,讓我的寫作種子萌芽;很感謝我的導師蕙萍老師,全方位的關照我的課業與生活,讓我能在發現自己擅長科目的同時也平衡其他學科。在許久許久的以後,我才發現與文學的不解之緣便是因振聲而開展,那沉甸甸的《白鯨記》其實已記不清故事,但青春的記憶卻仍如烙鐵,我想著若能在萌芽之地紮根、茁壯定十分美好,這也正是我選擇回到振聲實習的原因,因為—就是愛振聲,感謝這個讓我成長茁壯的地方。

100學級畢業校友&現任實習老師 陳品謙老師

為何選擇回振聲教育實習這個問題,在國中三年級、碩士畢業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階段,都作為一道申論題融入我的生活,答案皆與師與生二字相關。「師」字對於我而言,不同時期象徵著師資、師生間的情誼;當時準備升學時考量的,單純希望透過擅長的科目作為自己未來的競爭力,因而以職業類科為導向進行升學,然,這樣充實自己能力的過程中,必要的是引導與教導自己的教師們,基於這樣的想法,選擇了振聲高中。在學期間,透過每日不同的課程安排,讓自己的興趣逐漸作為軟實力,一次次的實作與學識的累積,讓自己在振聲高中的這段時光,作為一個人生方向的基石,以致大學也選擇了與設計相關的科系。在大學研修的階段,亦修習了教育學程,在培養自己設計實力的同時,進而衍生自己未來的選擇性,作為一名教師。如前述所提,在碩士畢業時,必須選擇一所高中相關群科進行教育實習,當下就決定回到自己的母校進行實習,因為讓我萌生研修教育學程的契機,就是我在振聲高中遇到的人事物。

影響我最深的,其實是我在振聲高中遇到的同學、老師以及學習環境。當時我所在的班級並非優良的學習風氣,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到高中三年級後期,原先抱持消極態度讀書的同學,開始積極的提出課業上的問題,大家都很樂意的為其解答。看到同學經過指導後,成績顯著的提升的那瞬間,打從心底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幫助到別人,有所貢獻,如此心靈上的體悟與成就,是為得來不易的成長機會。關於成長,論及自我探索,老師則作為我人生方向的導引者,針對我的能力,給予我最合適的進修建議與方向,研修教育學程亦為老師們給予我的建言之一。這樣客觀的針對他人的長處及優勢給予相對應的建議,是振聲的老師群讓我體認到的理念,也將這樣的教育方式體現於作為一名實習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核心理念之一。
教師節慶祝大會與實習指導老師和實習班級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