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篇 -
傳遞杏林聖火: 台北盆地.青藏馬背

圖文 / 劉早琴 老師
之一  「馬背上的醫生」

猶如史懷哲以鋼鐵意志,至非洲.加彭建立叢林診所,奉獻救濟。榮總邱仁輝醫生和經典雜誌王志宏總編輯,因體恤青藏牧民生存環境嚴峻,缺乏醫療資源;自一九九六年起,歷時十五年,攜手跨越四十萬平方公里,以四川甘孜的理塘(藏語「平坦如銅鏡的草壩」,海拔4014公尺)為基地,展開「馬背上醫生」醫療計畫,培育鄉村醫師,在遼闊高原巡迴牧民帳篷升級醫療。

「由於地廣人稀,草場幅員廣大,鄉村醫生往往要騎兩、三天的馬,才能到放牧地方幫牧民看病,因此被稱為『馬背上的醫生』。」(《挖蟲草的女孩》,106頁)

置身海拔4000公尺的青藏高原,除了氣候嚴寒,常有高山症來襲,令人暈眩、呼吸困難。邱醫生最初在高原行醫時,頭痛欲裂、呼吸急促,但靈魂深處對行醫的熱情,始終鼓舞醫師在高山症折磨中,堅持不懈,逐漸「入境隨俗」適應。參酌藏族飲食,喝酥油茶、吃犛牛肉,補充足夠水分與能量;以敬畏、融入心態,投入高山懷抱。十五年的歲月,不畏艱難,突破層層考驗登陟高原傳遞醫學火炬,幫助牧民擁有更多醫療。為使牧民能自力救濟,透過受訓九個月,實習三個月的培訓,共孕育三百二十六位鄉村醫療人員(赤腳醫生)巡診牧區;具體為甘孜州南路六縣,包含雅礱江以西,金沙江以東,約台灣六倍疆埸的牧民,提供健康照護,減少延誤就醫,締造高原醫療嶄新的里程碑。
之二  傳承杏林火炬

二十多年前,偶然,洗澡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圓形塊狀物,忐忑奔至書局翻尋醫療書籍。隔天,到榮總掛號,因緣際會認識專業又親切的邱仁輝醫生。距今四年前夏天,二度摸到硬塊,歷經核磁共振、診療、切片化驗,確認為Her2惡性腫瘤。邱醫師雖有榮總的門診,但在振興醫院才能開刀,於是,安排醫術卓越的蔡宜芳大夫執刀。切除腫瘤,埋設人工血管後,視病如親的榮總醫療團隊依照基因譜系為我量身打造一系列的療程:

化療八次(四次.小紅莓+四次.歐洲紫杉醇),標靶十四次,放射線治療二十八次,荷爾蒙服藥十年。 

歷時一年半治療,深深感謝邱醫師、蔡大夫、佩嬪個管師仔細診察,悉心醫治;深深感謝家人貼心相伴,讓我勇敢面對化療,無畏副作用(狂吐、掉髮、口腔潰爛、神經受損、抵抗力陡降)。

素聞邱仁輝醫生至青藏高原義診的事蹟,由衷敬佩!直至今年因新冠肺炎,擁有史上無敵長的寒假,放慢生活步調,拜讀網路醫師至高原行醫與培育鄉村醫生的報導;在海拔四千公尺高原雪域,醫師以意志力傳遞杏林聖火,由台北盆地至青藏馬背,為牧民譜寫一首又一首醫界史詩!
三月份,我至榮總回診,在醫師診察與開立處方箋後,忍不住請益「馬背行醫」的傳奇。

醫師戴口罩,眼角慈祥,說:「《挖蟲草的女孩》書中人物志瑪,某一年春天因膝蓋以下焦黑、流膿,原本當地醫院傾向截肢。在台北電腦前,我的電子郵件傳來了個案資料與照片;了解其病況,仔細評估,經由台北此端審慎的遠距決策,讓女孩接受幾次清創手術,保有健全四肢,依然能在高原挖冬蟲夏草。......目前,《挖蟲草的女孩》一書絕版。請問妳什麼時候回診?」

翻開行事曆,確認,我答:「一個月後。」

醫師由電腦螢幕,確認後;在筆記本清晰書寫。語調舒緩:「我還有書,可以贈送。」

在期待的心情中,一個月飛快流逝。四月回診時,推開診間門,入診區,醫生贈予了厚鼓鼓的牛皮紙袋。袋內不只一本,《挖蟲草的女孩》(2010年出版,邱仁輝撰述.攝影)外,另有剛出版的《比蝴蝶飛更遠  武漢效應的43種生活》(2020年3月出版,醫生與42位作者合撰)。在國境封鎖、疫情肆虐、全球動盪之際,醫生站在第一線守護健康,執筆點燃溫暖的火炬,撫慰人心,綻放希望的光束。
「在(理塘)毛啞壩有個藏族男孩躺在路邊,左腳有個杯子大的傷口,深及見骨,好像正等著幫忙。大概是外科醫生當久了,看到傷口就會過去看一下。......經過簡單處理,交代他回去後怎麼換藥包紮。......出了門口,他的背影迎著夕陽一跛一跛地走著,我發現處理傷口時,就像在台北幫榮民伯伯換藥,根本沒想到他是藏族或是漢族。突然領悟『看到病人,就想要幫助他們早日脫離病痛』。也想到同為外科醫生的父親說過:『要盡量幫助病人,因為你是醫生,那是一種天職』。......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當上醫生,即使當了醫生也不一定有機緣能幫助到很多病人。我想好好運用當醫生的幸運、能力與機緣。」(《挖蟲草的女孩》101、102頁)

邱醫師一路謹記其尊翁叮嚀的「劍膽琴心」,以利劍般快速決斷的膽識、宛如琴音細膩的心思與技術,仁術濟世,著實令人感動。當我離開診間時,懇請醫師為贈書簽名,醫師從容回應:「已簽好。」

迫不及待打開《挖蟲草的女孩》一書,追隨高原行醫的步履,感受藏區巡診的顛沛困頓。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高度概括了川陜古棧道的險巇,由成都進入遙遠川西的理塘縣,路徑雖不同,『川藏三千里』卻有相似的艱苦與危峻。有一年在剛出成都不到幾十公里的樂山,越野吉普車就掛點。司機一直修到午夜還沒弄好,只好睡車上,直到隔天攔公車,一路搖晃到雅安,上吐下瀉。在炎炎夏日的公車上,斷斷續續塞車,車子卡在荒郊野外,四下是光禿禿山坡,上有正午烈日,下有熱到軟化的柏油,路旁的枝葉靜止不動,只有路面散發熱氣波紋,飄盪在宛若人間煉獄的旱地蒸籠。」(39頁)

「(海拔更高)格木鄉距離理塘縣城,騎馬約需一、兩天的路程,當地牧民的生活環境更苦。區達因參加了早期基層醫療培訓計畫而成為格木鄉鄉村醫生。有一年,我特別跟區達騎馬到格木鄉了解醫療計畫的成果。雖時序正值夏日,但夜裡高山溫度可以降到十度以下。......(帳篷)外頭風凜冽呼嘯,區達縮緊身子倚在馬背上,踽踽獨行在偌大的青藏高原,只為到達杳無人煙的牧牛草場,將所學用在刻苦耐勞的牧民身上。」(112、113頁)
   
發揚醫者的天職,邱醫師不辭勞瘁,堅毅傳遞杏林火炬,由台北盆地至青藏高原,推行馬背上醫療計畫,建立高原診所,嘉惠廣大藏族。無疆的熱忱,鼓舞醫學院莘莘學子更樂於貼近疾者,奉獻服務。邱仁輝醫生,跨越國界為雪域牧民培育鄉村醫師,贈予世間珍貴的禮物。以濟世仁術匯聚成醫學長河,蜿蜒世間,治癒無數苦疾與憂傷;以濟世仁術點亮火炬,跨國界傳遞,溫暖無數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