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篇 -
生命之歌.漫遊復興

董事長 劉獻堂主教
生命,是一段持續累積的歷程,今年端午節(6∕7~9)三天連假,天主教振聲高中董事長劉獻堂主教與生命教育室同仁們到桃園市復興區朝聖活動,成員有劉獻堂主教、林吟娟主任、教師潘于萱、翁譔期、方純強和主教管家黃玉麗小姐,走訪美麗的羅馬公路,細數天主的恩典。
朝聖成員左起翁譔期老師、林吟娟主任、劉獻堂主教、潘于萱老師、方純強老師
陪同朝聖者,左二葛麗婷修女、右三巫福生神父
6∕6振聲高中舉行畢業典禮,畢業生1450名;08:15表演節目帶動喜慶氣氛,迎接學生家長和貴賓的蒞臨。
桃園市大家長鄭文燦市長夫婦出席兒子鄭凱允同學的畢業典禮,並給鄭凱允同學頒市長獎,市長致賀詞,稱讚振聲為標竿學校,並向教師致崇高的敬意和謝忱,及祝賀畢業學生鵬程萬里、展翅高飛,並祝各位貴賓健康、家庭幸福美滿。
典禮進行約兩小時,圓滿順利結束,禮成後,畢業生巡禮校園,拍照留念、依依不捨,不肯離去;日正當中艷陽高照,仍有很多畢業生留戀校園,難離難捨。
午後,約13:30,方純強教師駕車由學校出發赴復興鄉朝聖,林主任吟娟前置作準備完善,與大溪聖方濟天主堂,黃院長敏正神父,三民天主堂巫福生神父和葛麗婷修女聯繫周詳,以便順利朝聖,希冀身、心、靈獲得紓解和天主的恩典。
大溪天主教方濟生活園區
聖堂內全貌
生活園區分為三大區塊:1.方濟會院是方濟會會士生活的處所—會院,管理生活園區。2.聖方濟堂是大溪天主教信徒朝拜天主,舉行各項禮儀的中心。3.聖方濟靈修中心,提供各靈修活動,如退省、開會、講習和有關活動需要的教室、餐廳、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聖方濟堂於2014年祝聖落成,是新竹教區內最新、最現代化的聖堂,是所謂的綠色建築,屋頂採光、沒空調、也不用電扇,四周有陽光、空氣流通,很安詳寧靜,令人舉心向上。
教堂外表以棕色格栅設計,外型與認知中的教堂造型不同,顛覆大家對教堂的印象;新聖堂落成後不久,我帶朋友去參訪,過其門而不入,再回頭才發現大門口牆壁上有「天主教方濟生活園區」標示,我曾經建議起造人高征財神父在紅棕色格栅頂尖處加上一大型十字架,以徵信大眾。
黃敏正院長神父解說聖堂設計理念
黃院長敏正神父親自招待,特別介紹祭合上方,高懸的聖達彌盎十字架,並贈送每人一張十字架像祭台和讀經台都用12塊原石造成,代表12宗徒或以色列12支派,很有禮儀概念。
拜會黃敏正神父後,到三民聖十字堂拜訪本堂神父林其鏘,因外出而不遇,由葛麗婷修女接待,葛修女曾任職新竹教區外勞中心,與我很熟,這次見面,她熱情招待,葛修女心廣體胖(ㄆㄢˊ) 、很樂觀、善與人同、很受歡迎,又活潑外向,原住民很喜歡她;好久不見還是談笑風生如昔,開朗自信如常,我們有幸,葛修女做我們的導遊。
聖十字架堂主任神父和修女負責照顧復興區十數個聖堂,分佈於羅馬公路和北橫公路兩旁,汽車都可以到達,交通尚稱方便。
大溪三民天主堂聖十字架高懸,吾主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標示耶穌愛人至深,死後,還有一個士兵用長槍刺開了祂的肋旁,立即流出了血和水(若十九.33),人謂「死而後已」耶穌卻是「死而不已」,耶穌死後,僅存留在心房內的幾滴血水,也不保留,傾流而出,無保留的愛顯露無遺。
聖體龕旁兩幅照相,一是聖體奇蹟,麵形變成了血肉,另一幅是葡萄酒成了鮮血,經科學家和醫學証明無誤,是人的肉和血。
聖堂門前一排高大的南洋杉,高入天際,是三民的一景;另外,佈告欄內展示出很多歷史照片, 年輕人看了 認識堂區的過去,使耄耋者追憶以往的美好時光。
離開三民,進入復興鄉(區)山區,道路兩旁商店林立,攤販擺出山產和各類蔬菓;介壽國中,復興區最高學府,粉紅色的建築,萬綠叢中一點紅,很有特色。
大家正一路陶醉在芬多精的氛圍中,眼前突然出現「角板山青年中心」的招牌,真誤打誤撞,驚奇莫名,找到全不費工夫。
辦好住宿手續, 到園中觀賞夫妻樹,兩顆大樹分直道路兩旁,枝幹交錯,猶如相擁相抱,樹下一旁有紀念牌書寫蔣中正手植於民國三十九年10月31日,另一邊寫蔣宋美齡手植於39年10月31日,是日為蔣公誕辰;園中阡陌小徑,綠草如陰,徐徐晚風,令人心曠心怡,如臨仙境,心身靈為之舒暢。
6/7睡到自然醒,起床後,遊蕩於樹林中,晨光普照,空氣新鮮,鳥兒雀躍歡唱,憑高遠眺溪口吊橋,如一彩帶橫臥大漢溪上,很壯觀。
一輛白色轎車棲止身旁,沒熄火,人也沒下車,潘于萱教師喊說:巫神父!快出來;巫神父來與我們會合,共進早餐。
用過早餐,葛修女在澤仁村天主堂等候我們;會合後,一齊進入聖堂,耶穌聖體聖血堂是一民宅,一樓為道理廳或開會場所,聖堂在二樓,可容納30∼40人;設置純樸,但很乾淨整潔,聖體龕旁和牆壁上有一些ATAYAL圖騰;原住民有語言,但沒文字,巴義慈神父,義籍方濟會士,在復興鄉傳福音50餘年,深入當地生活和文化,經多年的研究與考証,從手工織布上發現記事符號,彙集成冊,成為原住民的字典,耄耋原住民認識這些符號的含義,年輕人認識羅馬拼音,不認識真正的原民文字。
朝聖全體成員,攝於澤仁村天主堂
陪同朝聖者,左二葛麗婷修女、左三巫福生神父
新竹師範大學邀請巴神父為原住民受母語課,講解文字的由來,外國人教原住民母語,一時傳為佳話;巴神父隨鄉入俗,完全原住民化,甚至有人謔說巴神父比原住民還原住民化。
巫神父簡介復興堂時,原來巫神父出生這裡, 讀教會幼稚園,小學畢業後才遷往台北縣烏來鄉。
志繼霞雲村耶穌升天堂,小巧玲瓏, 內部簡潔明靜,使人舉心向上,適於祈禱,葛修女示範,站立聖堂門口適當的位置,舉高右手,手心向上照相,顯示出手托十字架,效果奇佳;女使徒介紹,居民外遷,教友越來越少。
小烏來瀑布是復興鄉景點名勝之一,翠綠的森林中,銀白色的瀑布傾瀉而下,水花四濺形成墨綠的水潭,再傾流而下,進入石門水庫。
欣賞瀑布後,赴義盛小烏來聖母元后堂,朝拜聖體;據巴神父說,這座石頭聖堂是巫神父的父執輩完全以手工建造,石材是從下面溪流搬運上來,再經加工,成為建材,非常辛苦,我個人很喜歡這座石頭教堂的造型,幾次帶朋友來復興訪問,定會拜訪小烏來聖母元后堂。
聖堂玄門兩邊有十字架形漏孔站在十字架形外邊,面對十字架,伸開雙手從玄門裡對準十字架漏孔向外攝影,形成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效果,屢試不爽,效果奇佳,很有創意。
全體朝聖者攝於聖堂前
象徵復活的主耶穌
於小羅馬尋找耶穌
主教任教區主教時,1985年第一次訪視小烏來聖母元后堂,晚上八點彌撒,而後住在一教友家中,承蒙熱情招待,經過35年,不知這家庭是否安康,特別為他們祈福!
羅浮是北橫公路與羅馬公路的交會點,羅馬公路與義大利的羅馬毫無關係,它是新竹關西鎮的馬武督起和復興區的羅浮止,故稱羅馬公路。
羅浮耶穌復活堂位於山坡,35年前初訪羅浮,須經小路才能到達教堂,此次造訪道路已拓寬,並建起水泥擋土牆。
羅浮位於羅馬和北橫公路的交會點,人口較多、經濟也較興旺、聖堂比較大、設備較齊全,因地理適中,是原住民慶祝重要禮儀的中心。
當年初訪視羅浮,住在柯太太家中,晚間柯太太拿熱水盆要為我和巴神父洗腳,我感到當不起,但巴神父說這是當地待客風俗,我們只好入鄉隨俗。
離開羅浮已是中午,葛修女帶我們到義盛一家印尼餐廳用餐,印尼老闆娘是葛修女的好朋友,一頓豐富的午餐使大家恢復了體力,再繼續往更高的山上教堂去。
爺亨是北橫公路最南端的聖堂,耶穌聖心堂離羅浮約40公里;爺亨耶穌聖心堂是我1981年晉牧後第一次祝聖的教堂,該堂使徒高金風先生是天主教振聲高中美工科第一屆畢業生,38年後舊地重遊又遇到校友很興奮、很感動,雖然有些人事皆非,但象徵天主臨在的耶穌聖心堂,仍屹立不搖做福音臨在爺亨的見證。
因六月是耶穌聖心月, 天主聖三節後第一主日是基督聖體聖血節, 聖神降臨後 第二週五是耶穌聖心節,欣逢來到爺亨耶穌聖心堂,舉行耶穌聖心感恩祭,正逢其盛,再好不過,幾位教友來參與聖祭,一齊讚美感謝耶穌。
美工科校友高金風與主教的合照
全體朝聖者攝於祭台前
竹子樣式設計而成的聖堂
攝於爺亨天主堂外
講道後,高金風使徒做信友禱詞,因過度興奮,講話太多,其他教友讓他停止,彌撒好能順利進行。
高金風使徒的母親,年高88,行動不便,我們一齊到他家為她祈福,離別時高金風贈送大家水蜜桃,才依依不捨而離去。
內奎輝中華聖母堂是復興區最高的山頂教堂,我記的初訪內奎輝聖堂是「爬」山而上,一段路是在山崖上,用竹桿搭起來的險要路,下面是山溝,又一段路是斷崖,須登木梯而上,我身穿主教長袍,非常辛苦的,但安全到達。
過幾年後,有了石子路,機車可以到達,現鋪上柏油的公路,汽車可到達,方便多了。
聖堂較簡陋,可能是初造堂時,因位於高山,建材不易取得,但內部設備很乾淨整潔,祭台右上方有一幅中華聖母像,原版是北京輔仁大學陳緣督,聖名路加所恭繪,在中國聖母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中外人士最喜歡的一幅聖母像。
朝拜聖體和祈禱後,大家聚在祭合前攝影留念,已是傍晚,夕陽西下,朝聖之旅將近尾聲。
巫神父與我們同乘一車,全程陪伴,從高山下來,因回程不同,他改程葛修女的車去角板山青年山取車,我們一夥便直接回來桃園市區,因月底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慶節,是林主任吟娟主任PIERA(女伯多祿)慶節,感謝天主賞賜好天氣,降福這次朝聖之旅,身心靈恩寵滿溢,飽餐大自然風光,並一切順利平安。
全體朝聖者攝於奎輝聖伯多祿教堂前
爺亨天主堂舉行聖祭
全體朝聖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