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篇 -
港澳朝聖旅遊

文:劉獻堂 主教
(一) 澳門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有4天的假期,新竹市香山天主聖三堂張建家先生組團到香港和澳門朝聖旅遊。2月28日乘BR807於08:55飛往澳門,11:20到達澳門機場,梁氏兩姊妹接機,帶領我們參訪澳門各景點,梁大姐為教友,對澳門教會古蹟如數家珍,我們獲益良多。
澳門歷史
澳門古稱蠔鏡澳,意指盛產蠔且水域如鏡的港灣,位於廣東省珠江口,兩側為香山縣今稱珠海市屬地,而澳外又有十字門,故合稱「澳門」。
秦首度劃嶺南地區入中國版圖,澳門屬南海郡番禺縣。晉元熙2年,公元420年屬新會郡封樂縣,自南宋開始屬香山縣。澳門人以蜑家人和福佬為主,倚靠農業與漁業為生。
1521年屯門海戰失利後,葡萄牙人轉往澳門地區尋找地盤,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藉口賄賂廣東官員,獲准在澳門半島居留。1557年設守澳官衙門,葡人向廣東繳納船稅外,每年向廣東官員賄賂500兩白銀,以鞏固其在澳門的地位。1640年當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西班牙,葡皇授澳門「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
1979年中、葡建交,1986年兩國政府為澳門前途談判四輪,1987年4月13日聯合聲明澳門是中國領土,1999年12月20日行使主權。
澳門原土地面積為16平方公里,現在因填海增加為32.9平方公里,海域為83平方公里,共116平方公里,人口65萬8,900人,人口密度為20,027/k m2,世界第一,人均收入67萬13美元,全世界第四名。澳門與香港相距63公里,以港珠澳大橋連接,澳門以天主教堂區為行政區,澳門收入以博彩業和旅遊業為主要收入。 2015年統計入境旅客總數為3071.46萬人次。
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於 1576年1月23日,443年,是東亞最古老的教區。教友2萬9,611人,男會士81位和修女206位,主教座堂為聖母聖誕堂,下分6個堂區。
我們先去大三巴聖堂牌坊,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其實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聖堂,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大三巴「天主之母」大堂最早建於 1583年,在1595年和 1601年間先後發生三次大火而燒毀,於1602年重建。
1835年1月26日黃昏,又發生火災,聖堂全毀,僅剩前壁及68級台階,因是石造;由於教堂前壁很似中式牌坊,故被稱為「大三巴牌坊」。2005年列為世界之文化遺產。
牌坊最上層為一三角形山花,上有天主聖三和象徵聖神的鴿子,左右有日月星辰,表示天主造了光體和救贖的十字架。第二層正中間為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以天使浮雕點綴之。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莫邪菊,象徵中國與葡國。此層兩側有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頭龍,其上有聖母像,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右邊封稱的是生命之泉及一艘帆船,上有海星聖母;右邊是一骷髏,文曰「念死者無為罪」;左邊是一魔鬼浮雕,文曰「鬼是誘人為惡」。
此層最外層兩側,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門開啟;右面為一被箭所穿的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均有7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此層有4個壁龕,供奉4位耶穌會聖人。第五層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上寫有拉丁字「MATER DEI」,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厚2.7公尺。
參訪大三巴後,全體照相留念,順68階石級而下,去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建於 1576年,奉聖母聖誕為主保,俗稱大堂,是巴洛克式,外面樸實大方,內部富麗堂皇,彩色玻璃華麗,主祭台右前方供奉聖童雅珍達和方濟的雕像,他(她)們兩位親眼目睹聖母,小小的年紀修德立功,克己苦身,熱誠的恭敬天主,成為精修聖人,得此殊榮,名垂千古,堪為兒童模範。
聖若瑟堂為修院聖堂,位於高崗,拾級而上,聖堂可容納三、四百人,聖堂前右邊祭台供奉聖方濟.沙勿略聖髑,聖方濟用的聖爵和聖人唸的拉丁文日課經本,祭台後方彩色玻璃窗非常華麗。聖堂對面,過馬路是聖老楞佐堂,聖人是於公元258年,為羅馬教會七位執事之一,掌管教會財產負責救濟工作。公元257年,羅馬皇帝仇恨天主教,羅馬總督以為教會很有錢財,就派人傳老楞佐來,讓他交出教會財產,聖人說:「請你寬限幾天,讓我準備一下」;第三天聖人把教會照顧的殘、老、病瘓大隊人馬帶到總督面前,說這是教會的財產,總督大怒,命人抬來鐵架,下面燃起烈火,聖人烤了一會兒,轉頭向總督說,這邊已經烤熟了,翻轉烤另一邊吧!最後氣絕身亡,時為公元258年,聖人慶日為8月10日。
望德聖母堂也稱為海涯聖母堂,據傳說,澳門居民多為漁民,傍晚妻兒常在此處「望夫歸」,後起名為望德聖母堂,祈求聖母保護漁民平安!
主教山聖母堂,於山崗頂上,附近是葡人和華人高級住宅區,山頂上鳥瞰澳門半島全景,聖堂廣場右側建一聖母雕像,面對賭場大樓,祈聖母免災禍,除罪惡,祈主可憐罪人。
主教山原為葡籍主教的居所,首位華人主教林家駿遷出富人區,與一般社會人士住在一起,而現在的主教山成為熙篤會隱修院修女的會院,她們度貧窮、貞潔和服從的生活,她們必須度祈禱、克苦和勞動的日常生活,為教會奉獻和服務;修女得知我們來自台灣,便告知我們有位初學修女來自台灣,見面後,得知她來自苗栗市北苗天主堂,她還認出我為新竹教區的主教,是一件意外的驚喜。
傍晚來到氹仔宮街自由活動,起初,大家以期待這裡有好玩、好吃的新奇事物,結果街兩旁除了吃的東西外,沒有吸引人的特色,街長約100公尺,大家非常失望,回到廣場休息,等待晚餐;葡式晚餐廳小飛象就在咫尺,設於二樓,很有名氣,大家入座後,豐富菜色,更有紅酒助興,酒足飯飽,很滿意的住進喜來登大飯店,一夜安眠。
(二)香港見聞
1949年3月底到9月初,我在香港新界西貢聖神學校住過5個多月,9月初,學校開學,我們遷往澳門三巴仔,至10月底再回香港乘芝沙達尼號郵輪赴菲律賓;1980年後,多次經過香港或到香港及澳門開會,總是來去匆匆,沒有久留,這次乘228四天假期隨團到港澳朝聖旅遊,拜訪幾位老朋友和1949年曾經住過的地方,但70年後,人、地、事、物皆非,變化極大,找不到一點痕跡,僅能憑弔,唏噓不已。
3月1日從澳門乘大巴經港珠澳大橋,全長65公里到香港,車程約45分鐘,離澳界進港龍,換大巴再搭地鐵才到九龍東隅酒店,因客房尚未整理好,我們只好把行李暫存大廳,已是下午3點,午飯時間已過,很多餐飲店休息,幸好一間餐館老闆娘見客人上門,甚表歡迎;從上午9點多離開澳門到香港,不停的活動已超過6個小時,大家都很疲倦。飯店這段時間沒客人,我們一方面用餐,一方面休息,因天氣炎熱,藉啤酒消暑,用餐超過2個小時,餐後赴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參加傍晚6點鐘的感恩祭。
堂區主任陳志明副主教歡迎大家,參加彌撒約200人,3月1日是首星期五,感恩禮後有聖體降福,禮成後,陳副主教與大家閒話家常,最後與團員合影留念;彌撒後,共進晚餐,約22時,乘大巴去東北角太平山賞夜景,當晚大霧細雨濛濛、一片模糊,下山回到旅館已23:30了,結束香港旅遊第一天。
因昨夜回旅館很晚,3月2日7:30才起床,8:30集合後去吃早點,上午沒安排活動,午飯時因天氣較熱,餐廳大排長龍,抽號按排入座,因餐廳不大,每小方桌座4人,又因我們數十人,分批才能入座,我們排在後段,客人漸少,我們有時間休息;前兩天活動頗多,大家有點累了,故午餐時一面用餐,一面閒聊和休息,下午5點到聖十字架堂,參加週六的彌撒;初見本堂神父感到很面熟,但他說:「不認識」,我說:「你去過新竹教區主教公署」,他答說:「去過新竹教區拜訪老師張耀先蒙席」,他道歉說:「我都忘記了,您還記得」。彌撒前,梁大材神父鼓勵我主祭,因語言不同,禮儀也有一些當地與台灣不同,故推辭,請本堂神父主禮為宜。本堂神父介紹我們的朝聖團,神師是台灣新竹教區榮休劉獻堂主教,高齡91歲,全體教友熱烈歡迎,禮成後,我講了幾句感謝和鼓勵的話,梁神父說:「主教中氣十足,音聲宏亮,很健康」,彌撒禮成後,梁神父請我祝福兒童,孩子們虔敬的前來領受祝福,超過百人,這是在台灣聖堂沒有的景象。出堂後,梁神父和我站在聖堂門口歡送教友離去。
是晚19:30乘遊艇賞維多利亞港口夜景,並在艇上享用自助晚餐;憶起1949年10月中旬,自澳門乘渡船來到香港海域,上了芝沙達尼號輪船,當晚天氣很好,一輪明月,滿天星斗,建在山上的樓房,層次分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煞是迷人,對香港的夜景印象深刻。
3月3日先去香港遊客中心辦理登機手續和託運行李,大家一身輕去聖女小德肋撒堂朝聖,主日彌撒後聖堂空無一人,祈禱朝拜聖體後,大家略作休息,與聖女
德肋撒像拍照留念,而後,乘捷運轉往堅道主教座堂參加 11:00的主日彌撒,因轉車費時,11:10才趕到座堂,已開始聖道禮儀,聖堂坐無空席,分送聖體時,主祭神父、2位執事和8位聖體服務員分送聖體聖血。
3月1日18:00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感恩祭後聖體降福,彌撒中分送聖體聖血,是3月首星期五。3月2日星期六下午5點聖十字架堂彌撒及3月3日11時堅道主教座堂主日彌撒,滿堂教友,皆分送聖體聖血。在台灣大型禮儀活動,如堂慶,很少分送聖體和聖血,像這次3月1日全國聖體大會能分送聖體聖血,意義非凡,對於聖體聖事方面,我們是否太趨於保守了?
香港3天,參加3次彌撒,感觸良多。
(一)參禮人數眾多,座無空席。
(二)禮儀隆重,進行很順暢,輔祭人員多以青少年為主。
(三)服務人員訓練有素,年輕人和中年人居多。
(四)聖體服務員人數眾多,整齊劃一;多為中年人。
(五)讀經員和信友禱詞多為青年人,口齒清晰、快慢適中。
(六)聖詠團人數眾多,帶動禮儀的氣勢和氣氛。
(七)兒童出席率很高。
3月1、2和3日,我們參與三次感恩聖祭,每台彌撒都分送聖體和聖血,因參禮的教友約700~1000人,故聖體服務員都有5、6對,一位送聖體,一位手持聖爵為教友服務;輔祭人員、讀經員、信友禱詞人員和聖體服務總共有20多人,教友服務禮儀比例很高。
根據天主教香港「公教報」周報現計教友為63萬5,000人,香港居民為736萬人,每年增加教友人數為6,000名;據民間調查為什麼很多人願意信奉天主教,理由有二:
一、 教會學校270多座,校風好,居民第一優先選教會學校,但教會學校錄取學生以教友子弟為優先。
二、 香港地少人稠,尋墓地安葬不易,教會有管理良好、服務周到的墓園,讓教友有安全感,故新移民多願意信奉天主教。
到香港後,聯繫兩位學長孫益軒神父和翟恆修神父,及學弟金振歧神父,因久沒通訊,經查證後,得知皆蒙主恩召;老朋友陳日君樞機沒聯絡上,湯漢樞機主日有11:30彌撒,邀約於3日下午1:30與團員共進午餐。地點是教區「明愛」大樓的餐廳。
約午後1點,我們到餐廳集合,等候樞機蒞臨,因中午已過,大家飢腸轆轆,先點些湯充飢,再點好餐飲;湯樞機準時駕到,我趨而迎之,行擁抱平安禮,樞機非常平易近人,到每人位子上一一的握手致意,飯前又祝福、關懷和慰問,並祈主降福大家旅途順利平安。
席間交換一些牧靈經驗,並對中國教會的關懷與擔憂,非常關心教廷與中國達成協議後的發展,最近有些地區拆毀十字架,不許18歲以下的人進聖堂,種種反宗教現象是個案或政策尚不明顯,或許是一時的運動,尚待觀察。
午餐後與樞機合影留念,大家都希望單獨與樞機合影,樞機笑容可掬的滿全每個人的渴望,皆大歡喜。
梵二前,教友見到主教,應打千兒行禮,親權戒,表示尊敬,老教友還會行禮如儀,現代的教友一切從簡,僅握手致意。
事後,樞機離去,大家依依不捨;樞機只帶一把摺疊傘獨自離去,沒隨員,他獨來獨往,不麻煩人,真是現代的耶穌宗徒,可敬可佩!
整隊出發去香港遊客中心,乘捷運到機場,登機的時間尚早,有時間逛逛免稅商店,買點伴手禮,回台灣贈親朋好友。
是晚20點乘長榮872班機飛回桃園機場,結束了一次很有意義的朝聖旅遊。
後記:
2月初右膝蓋發炎疼痛,走路不便,經治療改善很多,港澳行程出發前有些擔心,港澳之旅為自由行,乘大眾交通工具,走路多,能否勝任?在澳門還好,租了大巴,參訪範圍都不遠,雖幾處台階坡度很陡峭,經過一天的參訪,行走算稱順暢。
香港三天是嚴厲的考驗,乘捷運趕時間、走路要快,徒步時間又久,等候站立時間較多,三天過來,有點累,但一切尚稱順利,平安完成港澳朝聖之旅,
懷著感恩的心,安抵國門,感謝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