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愛的服務明愛會
CARITAS的身分和使命

文圖:明愛會台灣分會
Caritas原意為「仁愛」。聖若望說:「天主是愛」(若望一書4:16)。我們被召叫向渴望愛的世人彰顯天主的愛,因而感到驚喜又顫慄。得在窮人和最卑微的人身上看見天主,是我們的福氣。
國際明愛聯盟的成立是由於人們致力為世界各地的窮人提供服務的結果,教會在其整個歷史中一直與窮人一起工作。1897年明愛會首先在德國成立,之後明愛組織在歐洲和美國發展起來。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全國性的天主教人道組織的需求被看到,因此明愛會開始在北美和歐洲成長。
1950年開始了明愛會的聯盟,通過蒙蒂尼蒙席(Montini)的靈感(後來的教宗保祿六世), 13個明愛會成員在羅馬會面討論他們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由於這一點,聯合的國際明愛會出現了。
今天教廷論及明愛會時,即稱其官方的聲音:「在慈善工作領域的教學關係密切。
國際明愛會的總部1950年在羅馬。1954年11月4日國際明愛會會議在教宗允許下召開,羅馬教廷明確採納它的新名稱「Caritas Internationalis」,接下來是在世界各地創建明愛會。今天國際明愛會代表著165個國家明愛會在世界上200個國家和地區服務。
明愛組織透過與不同種族和信仰的男人、女人、孩童、青少年和長者接觸,特別是他們中間的窮人和邊緣人,而能圓滿地達成任務。明愛提供社會服務、拯救生命、重建並賦能社區、維護正義和促進全人發展。這是一個動員各層級教會領袖、堂區團體(包括窮人本身)、志工和專業人士,與其他公民社會行動者、公共機構和國際組織的艱巨工作。
明愛會在行動中的身分
1.堂區生活的核心
堂區承如在用雙肺呼吸時才能發揮作用:靈修和團結。因此堂區明愛指出我們在每個有需要的人中遇見耶穌。堂區明愛引導我們不能拋棄慈悲和慈善事業,如同我們不能拋棄聖體聖事和聖職,它打開了空間使基督的慈善讓整個堂區和堂區所有成員可感受到。
我們位於波多黎各的露德聖母堂向孩子們教導閱讀的重要性,並贈送了由一家圖書公司捐贈的書籍。
2.組織起來為社會服務、賦權社區
德國
明愛會在德國有超過2萬5千個中心和機構。人們遇到問題時,可以到那邊尋求專業幫助或指引。所有社會弱勢人士都是服務的對象,不論膚色、宗教或國籍。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醫療保健服務
在越南,明愛會支援胡志明市Mai Tam希望之家的創立。該希望之家學到照顧成人的更佳技術後,開始接受罹患愛滋的成人,並幫助他們入學,這是以前不可能的事。他們也提供醫療。
賦權婦女和青少年
明愛會很清楚經濟賦權對窮人及邊緣人的重要性。為未來,就要賦權下一代,我們的年輕人;此外,婦女還有未被充分發揮的力量,所以也要促進對她們的經濟賦權。
隨著教宗方濟各的新使徒勸諭(Christ Vivit)「活出基督」的發表,國際明愛會對年輕人的全球計劃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幫助。使徒勸誡闡明了年輕的天主教徒如何能強化教會使命,以及為什麼教會應該歡迎他們的貢獻。
產生收入
要找到合理工資的工作或產生收入的方法,為現代最窮的人已經是愈來愈困難了。沒有固定收入,徒令他們喪失信心和自尊心,也失去脫貧的能力。
3.全面回應災難、搶救生命、重建社區
「宣講(kerygma)有其清晰的社會性內容:在福音的核心中有團體生活和對他人的委身。最初的宣講內容已包含一種直接的道德內涵,以愛德為中心。」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117
菲律賓
一次緊急救難完成後,其他人道團體先後離開了菲律賓,只有明愛會仍留在社區裡,幫助災民重建更穩固更美好的生活。2013年強烈颱風海燕橫掃菲律賓,菲律賓明愛立即分發清潔用具,讓災民能保持廁所通暢,並收集垃圾。自此之後,明愛會繼續在這多災多難地區,為窮人一勞永逸地解決獲得乾淨飲用水的問題。
明愛會志工在馬尼拉準備援助物資。
敘利亞及中東難民
雖然在敘利亞國內工作既困難又危險,但明愛會仍堅持它的人道運作。敘利亞明愛繼續盡可能以食物、醫療、教育和療癒,幫助有困難的人。
在黎巴嫩貝卡山谷地區的明愛中心為敘利亞難民兒童開設的藝術治療班。這些課程是對兒童心理關懷的一部分,幫助他們使用藝術、工藝和遊戲來克服戰爭的創傷。
遷徙危機
由於在歐洲,遷徙和難民危機繼續燃燒,歐洲大陸的明愛機構聚在一起,盡力幫助數萬不知所措的難民。當精疲力盡的難民家庭穿越了邊界,克羅埃西亞明愛馬上提供他們熱咖啡和熱湯,而它的鄰居塞爾維亞明愛則分發食物、尿布和衛生用品。冬季冷鋒臨到,明愛就為孩童準備雨衣和睡袋,最弱勢的人都有一份。
4.為弱勢發聲,倡議改變並建立和平
「優先選擇窮人是基督徒愛德實踐的首要方式,是整個教會傳統的見證。」
——若望保祿二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42
明愛會聽到了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的呼籲:對抗貧窮問題,恢復遭遺棄者的尊嚴,同時保護大自然,我們的家園(參閱139號)。教宗特別提到要保護地球之肺之一的「亞馬遜雨林」,以及常為人遺忘的雨林住民的權利。
太平洋及拉丁美洲的氣候正義
明愛會為遭受氣候變遷嚴重打擊的人倡議正義。我們敦促各國政府負起責任,因為它們已於2015年簽署了《巴黎氣候協議》。明愛會參加了聯合國在摩洛哥舉行的會議,會中同意該協議,並強調應以發展中國家窮人的權益為優先。
印尼海嘯
發起運動提出主張
明愛會發起運動,向全世界倡議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特別為窮人和受苦者。它在2016年推出的「敘利亞,和平是可能的」運動,獲得教宗方濟各大力支持。在另一個由有信仰及無信仰組織合作推出的「零飢餓」運動後,明愛會接著倡議「大家都有食物」。明愛會極力反對「人口販運」。它與其他團體在聯合國組織會議,推出「愛滋兒童及成人獲得治療」運動。
糧食確保
每年10月16日是明愛會訂立的世界糧食日,提醒世人人類免於飢餓的重要。儘管政治意願缺乏、倦於捐獻、氣候變遷的衝擊等種種因素,讓人洩氣,明愛會仍不斷向國際倡議,並與草根團體合作,致力促進「零飢餓」、力求達到「大家都有食物」的目標。
澳洲明愛會一年一度的四旬期募款和提昇認知的呼籲,是對天主教會全體成員和支持者的信念、愛心和慷慨的特別不間斷的展示,它遍及整個澳洲以幫助消除貧窮、促進正義和維護尊嚴。
擁護和平
明愛會是天主教建立和平網絡的積極成員。它與各國的倡導者、學者、專家和宗教領袖,為建立和平而努力。他們從事建立和平和維護人權的工作,以宗教間的開放態度,以合議和普世的作法,處理各種和平和穩定的障礙。
5.串聯相關人士,成為網絡
「在朋友之間、家庭之中、小團體中(可謂小範圍內)的關係上,要以愛德為準則;在社會、經濟、政治(可謂大範圍內)的關係上,也是一樣。」
——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2
有1萬人聚在馬爾默(Malmo),聚會主題是「因希望我們在一起」。大家聆聽來自布隆地、哥倫比亞和敘利亞等地衝突中的僥倖生還者的動人見證。國際明愛和路德世界聯盟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願意加強合作。這就是教宗方濟各所宣稱的「打開普世大門」政策。他認為「聆聽」是最要緊的。
6.強化能力以建立競爭力
窮人堪當我們最好的服務。因此,加強聯盟和其中成員的能力,成了國際明愛會的優先工作。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的國際明愛大會中表示:「沒有所謂大的明愛會或小的明愛會。」他強烈支持合乎管理標準的所有明愛會成員所執行的工作。這個管理標準是經過國際明愛會的治理單位同意的。
觸發我們靈性的出發點是天父的愛,在存在、面孔、人類行為和言語中看到,以及耶穌無條件的愛,經由永無止境的愛,為了給每個人和全人類賦予生命。因此,「成為基督徒不是道德選擇或崇高想法的結果,而是與事件及人的相遇,為生命帶來新的視野和決定性的方向」(《天主是愛》1)。
換句話說,明愛會的靈修來源是於耶穌基督的生命和事工,祂的行為、祂的言語、祂的人性、祂做的善事、醫治病人、使瞎子復明、宣報救恩的福音和向我們顯示祂的父和我們天父無限的愛。事實上這就是起初貢獻:當年基督對同時代人的問題的態度及語言,並繼續在教會內進行服務事工來聖化以得救援,現今仍可應用上。
羅興亞難民 Rohingya Refugees
2017年11月底,教宗方濟各牧訪南亞緬甸與孟加拉之行,12月1日在孟加拉達卡聖瑪莉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的一場跨宗教世紀盛會跨宗教和平對話結束之際,親自會面了16位羅興亞(Rohingya)難民,在這場感動人心的聚會上,教宗傾聽這些倖存難民的遭遇,並一一牽起他們的手,用溫柔的話語撫平他們的傷口。他們是從考克斯巴扎爾前往達卡,住在大難民營中。教宗表示,羅興亞人是「好人」,他們雖不是基督徒,但他們同樣是愛好和平的人,也是基督徒的兄弟與姊妹,呼籲給予羅興亞人完整的權利。教宗說:「讓我們繼續為他們的益處著想,幫助他們;讓我們繼續行動,好使他們的權利得到認可。我們不要封閉心靈,不要轉面不顧。今天,天主的臨在也稱為『羅興亞』。我們每個人都要作出自己的回應。」
遭迫害的一群人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5100萬總人口中,天主教徒僅佔65萬9000人,只比總人口1%多一點。羅興亞人是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少數族群,人口約有110萬人,他們主要居住在緬甸西部的若開邦(Rakhine state),與孟加拉接壤。羅興亞難民危機是指2017年8月25日起,數十萬羅興亞穆斯林逃離緬甸若開邦,躲避政府安全部隊的大規模暴行。估計緬甸120萬羅興亞人約有三分之二於穿越邊界到達孟加拉,另有數萬人在緬甸境內流徙,得不到必要的人道援助。軍方在遭到羅興亞武裝團體計劃性攻擊後,持續以殺戮、轟炸和大面積縱火進行族群清洗。儘管羅興亞人世居緬甸,緬甸政府卻堅持所有羅興亞人都是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並拒絕給予他們公民身分,使大部分羅興亞人沒有國籍。在系統性的歧視之下,羅興亞人的處境極其惡劣。他們基本上與緬甸其他人口完全隔離,無法自由遷移,能夠取得的醫療照護、教育或工作也相當有限。
教宗方濟各會見羅興亞人
教宗會見的16位羅興亞難民包含了12位男人、2位女人和2位女孩,教宗輕拍了這些男人的肩膀給予鼓勵,輕撫了其中一名女孩的額頭,她的家人和兄弟都在和緬甸政府軍的衝突過程中死去。教宗彎下腰親吻了她,象徵著女孩所遭受的所有傷痛都將由他來承受。教宗以激勵人心的話語安撫羅興亞難民,教宗向羅興亞人承諾,將會繼續支持他們,讓他們應得的權利被承認。
「我知道我此行將遇見羅興亞人,但我不知道在哪裡及如何遇見」教宗方濟各說:「經過政府這麼多的處理,還有明愛會.....政府允許這次的移動。孟加拉為他們做了很大的事,是一個值得贊許的例子。」
孟加拉明愛在難民營工作,為難民提供援助。孟加拉明愛會的詹姆斯·戈麥斯陪同考克斯巴扎爾的難民與教宗方濟各會面。詹姆斯敘述了他的經歷:
「我們很早就開始了這個行程,到達達卡以後非常疲累。我們(羅興亞人和陪伴的人)得到了很多關注。」
「首要的是宗教的祈禱,得到來自於教宗方濟各令人感動的、難以忘懷的信息。之後,教宗與羅興亞家庭聊天,後來與個人聊天,他直接了解了他們在緬甸所遭遇的事情。」
「與教宗交談過的其中有一位是孤兒Swakat Ara。她今年12歲。她失去了父母和兩個兄弟。經過九天的行走,叔叔將她帶到了孟加拉。叔叔被子彈擊中,她和叔叔以及他的家人住在一起。與教宗交談時,她哭了。她描述了她的房子是如何被燒毀的,她是如何失去家人的,並描述了她等了多久才知道她的叔叔還活著。當她到達孟加拉時,她告訴教宗,她又累又餓,連續三天沒有食物。她想念她的父母和兄弟。」
教宗方濟各說:「無論你與我分享什麼,我都要承受。」教宗並以眾人之名,以所有迫害、造成傷害的人的名義,尤其是世界的冷漠,向難民們請求寬恕。
「羅興亞人不知道教宗是誰,但他們了解他是和平的人,是人權的倡導者。他們似乎被他的言語所感動。當然,在達卡會見教宗方濟各的16名難民的生活將不盡相同。」
「羅馬教宗的訪問可能有助於羅興亞人獲得權利和公民身份,讓他們回到接受他們的家中,擁有權利及他們的孩子受到保護。如此羅興亞人也許會願意原諒。」
「羅興亞現在已經列入議程,在全世界有略為不同的觀點下:作為兄弟姐妹。這樣做時,討論的基調似乎不同。我們將為兄弟姐妹找到一個長期,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危機剛剛開始。在三個月內,有630,000人抵達孟加拉,這是一個貧窮,人口稠密的國家。想像一下,熱那亞大小的城市在三個月內人口快速增加。羅興亞人需要一切:食物,頭頂上可以棲身的屋頂,兒童的遊樂場所,青年的職業工作及任何你可以說得出來的需要。」
「前一天,一位愛爾蘭牧師和我們一起訪視了難民營。牧師說他的心碎了,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痛苦以及這般的韌性。孩子們發明了遊戲和玩具開心地玩著。但這似乎是要面對最主要的挑戰:允許孩子們玩耍和擁有未來!」
「我從沒想過會見到教宗——當然也不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專注於此項任務:確保難民能夠見到教宗方濟各。我很緊張,想到如果我沒有做好將會發生什麼事?」
國際明愛會主席塔格萊樞機主教到孟加拉難民營探訪難民營中的孩童。
「作為16位羅興亞難民與教宗見面時的翻譯,讓我有機會建立一座橋樑,讓他們自己表述。談論羅興亞人及與羅興亞人交談永遠不會一樣。這次是教宗方濟各與羅興亞人交談。」
「與教宗在一起我感到很自在,當教宗方濟各邀請我選擇一個人來祈禱時,這是一個挑戰——你如何選擇某人來祈禱?我選擇了一位難民,證明了任何人,如果有機會,都可以為每個人祈禱。」
“發展與和平” 的捐助者對逃到孟加拉以躲避緬甸暴力的羅興亞難民深表同情,大多數難民是婦女和兒童。”
捐款資訊
郵政劃撥: 19143701 戶名: 財團法人台灣明愛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