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在教育上意謂什麼呢?就是「看見該看的」、「了解看不見的」,眼睛的清明,清晰洞察,以「另一種觀看」去思考問題,不被定律綁住,認知如何將眼睛焦點聚集於學習是很重要的關鍵,且「學習弱視」該如何恢復至「學習視力1.0」的最初優良狀態,這是教育十字架的承擔,是生活也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但是,學習的基本要件除了「眼到、耳到」外,還有「手到、心到」。現在的學習,眼睛的視角已經不是廣角的多視覺影象輸入,而是眼睛主動依靠畫面刺激程度的大小、顏色的對比,自動啟開篩選功能,讓只有合於自己喜歡的,才映入眼睛中,願意揹起的十字架如此,願意去做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如此,狹隘與侷限的視角,使看見的部份事實,成為事實的全部,也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事實,目光如豆,無法盡窺全貌,結局產生瞎子摸象的遺憾,合乎電腦用語「所見即所得」,但是,「得」不一定是「事實」,因為,沒有「手到」,更沒有「心到」,也沒有自己的立場,更無法體會對方立場,缺乏同理心。
教育培養實踐力目的在彰顯生命力的無限可能,換句話說,「動手操作,學到技術,悟出道理,更上層樓」,手到很重要,心到更重要,用心體會,手作技術的優美,用美感征服困難,例如「寫字」,不是只有將字的形體寫出,而是去欣賞字的「意含」與字的「發展」,優美的線條,加上力道的輕重,畫出美麗的字,這整合了「形、音、意」的至高境界。
因此,時常祈禱教育者應該揹起更重的十字架,因為,新世代已經來臨,學生在指尖上的學習,不是只能用來打字,玩電玩,然後將眼力耗盡,而是要努力從指尖上學會如何使用眼力,欣賞有意義之美感視界,眼睛能給大腦最好的學習刺激,就像電腦的輸入,輸入可以是揮手、微笑、寫字、說話、打字等,輸出回饋通常要超越參與者原本的期待,創造驚喜的結果。比如說斑馬線兩端的小綠人,除了聲音的線條外,再搭配上聲光效果,尤其轉換燈號時間快到了,小綠人的步伐與速度都會加快,走過去的瞬間得到人類的好奇心與玩心的快樂。這種良性的輸入與輸出,是指尖上的藝術,如何散播善意的文字,也是創造學習的開始,這就是學習者的十字架,是教育者一同要承擔共同揹起,若是加上祈禱後的辨識,找到十字架的重心,揹起不是問題,能持續堅持多久才是問題。
我認為教育者應告知學生在指尖上的學習可以把握幾個重點:
1.良性的輸入與輸出,在指尖上留善意
2.立論要有根據,強度力道要剛好
3.在自己指尖產生的作品要有優美的線條,是美感的創造者。
4.不斷練習,手到心也要到,從書寫中得到記憶的能量
5. 實作中體會人生的困境與突破
當年,媽媽辭世,床榻邊的子女喜樂中祈禱,準備接受「愛的十字架」的重量,當時,泛淚的眼,舉目仰天留住眼眶中的淚珠,但是,媽媽的無語,是要我細細地看著,她的愛,就是教育的重量,我當時的祈禱以聆聽的方式,懂了無聲的力量,告訴我喜樂中祈禱就是「尋找跌倒後還是要揹起的十字架」:
低頭看著
媽媽在微笑
時間停在三點四十分
呼吸的氣息堵住了
強心針的心跳
哀傷 加速的力道
衝上腦門
昏厥 只是早晚
濛濛意識的剎那
記憶中的媽媽
無怨 無求 無限寬容
一直以來 等待 是您的名字
不斷祈禱 孩子 是您生命的全部
濛濛意識的剎那
心跳曲線 沒有加速的力道
愛的呼吸 不延續了
仰頭看著
聖母媽媽在微笑
時間停在三點四十分
「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尋找跌倒後還是要揹起的十字架」,「亞巴郎不是一個人完成這件事情,而是一個團隊一起打了這個勝仗。領袖,不是一個人可以作十個人的事,而是一個人找十個人,成全他們造就他們,讓他們可以去完成一百個人的事。亞巴郎的這個團隊成員,原來只是家奴,但是他讓他們變成了英雄,變成了最忠心的家人,變成了最勇敢的戰士。他提升了他們,造就了他們,成全了他們,尊榮了他們。他們都成了亞巴郎的死忠的鐵桿兄弟。而且其中的個老僕人「厄里厄則爾」成為最忠誠的僕人,也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天主的兒女。」(李秀英2019/9/24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 星期二 感恩祭分享)《亞巴郎說:「我主上主!你能給我什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里厄則爾。」亞巴郎又說:「你既沒有賜給我後裔,那麼只有一個家僕來作我的承繼人。」》(創十五2-3)
我在喜樂中祈禱:「每一位教育者能認真看待每一件學生學習的事,勇敢承擔沒有錯,願意才是服務的開端,用愛成就不完美,做成十字架,一輩子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