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

文 / 圖:黎明中學  羅家強校長
接到潘老師的邀約,希望以「在喜樂中」分享信仰生活的點滴,這議題一直在腦中打轉,三十年來充其量我只從事過「中學教育」,那題目若訂「如何在喜樂中辦教育」,真是大哉問?
教育環境因少子化影響,私校經營環境非常惡劣,經費來源短少與教育成本提高,各個拉扯的環節,纏得如緊箍環,若教育主管再唸個咒,勒緊的環扣,痛楚加劇,還能不能呼吸,尚屬難測,又如何能談論「如何在喜樂中辦教育」,不諱言,我樂於辦學,喜歡辦出喜樂的教育,讓未來的國家主人翁能承先啟後,以健康的心,喜樂的情,終生學習。
喜樂中辦教育雖不可得,只好改變心境,轉化「在喜樂中祈禱並承擔祈禱後的重量,繼續辦教育」。
個人避靜經驗裏,一本初心,不外乎需要遠離每日的工作行事曆、壓力、和義務。避靜期間主要學習耶穌行徑,「常常獨自一人上山去祈禱」。找一個寧靜的環境與天主獨處,專注於創造我們、愛我們、和希望我們如同聖依納爵所說的「為整個人類的救贖」而工作的天主。
獨修、靜默、祈禱是避靜的重要程序,循環進行,盧雲神父曾說:「大家都知道祈禱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這是大家都肯定的!然而事實是,我們都不祈禱!」(思高聖經中心)
盧神父說:「我們都不祈禱!」,這句話在我心中震盪許久,也曾經質疑我的祈禱「是為滿足每日需要而作的標準動作嗎?好像不祈禱就沒了保障,為了保險起見,所以要不斷祈禱,所以我的祈禱可能是被迫的。」
我的天主啊,「我的祈禱可能是被迫的」,這邏輯讓我非常不安,近似買賣的交易,對一個從小就領洗且經常進堂的死忠基督徒而言,無疑是個打擊,我的祈禱中,經常希望「耶穌基督在我心中照耀,不要再讓黑暗對我說話;耶穌基督在我心中照耀,打開心門迎接祢的愛」,只是,尋找再尋找,祈禱的內容始終停留在「說而不聽」,為釐清這事請教過高征財神父,他說:「祈禱是靜默,主要聆聽天主的聲音,不是報告自己的事項,因為,天主都知道我們的困難,更重要的是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
高神父的話,讓我意識到「苦路」的兩大意含,「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尋找跌倒後還是要揹起的十字架」,苦路的第二處「耶穌背十字架」,第三處「耶穌第一次跌倒」,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第十一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三處「耶穌屍體從十字架卸下」,關鍵字都離不開「跌倒」與「十字架」,我相信耶穌在沿路上的心情是以喜樂中祈禱的心與天父在一起,才能有力量與勇氣走在千夫所指的死亡路上,靜心而論,我在尋找「祈禱後的喜樂,還是喜樂的祈禱」,年齡的增長,也慢慢地了解,喜樂中祈禱,只是過程,像糖衣一樣,去了甜味,苦味來的重量,衝擊更大,但祈禱中天主給了勇氣與平安,可以接受苦味,也可以承擔苦味十字架的重量。
圓潭國家風景區有一樹非常奇特,看了喜歡,昔有潑猴被壓在五指山下,今有堅強樹自巨石中鑽出,向著陽光包容了壓他的巨石,時間總是站在包容的一方,包容是喜樂的開始,愛是永恆的喜樂。讓健康心靈的平安跟我們一輩子,這是,一切都已安排好的,讓我們相遇相知,認知自己十字架的重量並不重。
辦教育很難,辦好教育更難,早年道耳吞(開創原子論)大師,自幼貧窮,自學有成,十二歲時,鄉親捐錢蓋小學,沒錢聘老師,全村人找他來不是做學生,是當校長兼老師,一生當校長,沒當過學生,而他的學生焦耳(焦耳定律)在死前留下的字條:「世界因誤用科學走向危機,將科學用在武器研發,將導致文明滅亡!……若沒有愛,不知如何把學問放在正確位置」,但是教育現場要能「持續擁有愛學生的心且持續每日地愛」是辦教育者的十字架,在一個風雨不停,交通混亂又非常擁擠地清晨,我看見教官的身影,穿梭在車馬人龍的馬路夾縫中,我清醒地咀嚼了十字架的重量,寫下:
一樣的晨鐘敲醒殘夢,逶迤的床角牽著作夢的手,讓雨下吧,至少站在迎接的門口是清醒的,淋濕全身,是無可救藥的毅力唱著「我願意」,傘啊,是良心的雨衣,盛載點點的熱情,說著「歡迎光臨」
學生在教育的路上體會徬徨地苦,家長體會陪伴叛逆又不能閃躲地苦,老師體會學生代代不同,轉變太快地苦,我好想有一枝魔法棒,朝空中點點,就化一切苦味為甜味,但是,這是教育的核心本質嗎?我很想說「是」,但是良知說「不是」,手中魔法棒上的十字架是有重量,因為,喜樂中祈禱,魔法棒會施魔法:
傳說校園的角落有魔法
暗藏青春有辦法
傳說阿勃勒的黃花有魔法
鎖住記憶像幅畫
傳說鳳凰木的紅花有魔法
平安喜樂雙手抓
離別的孩子樹下不停問
為何你我眼淚有魔法
難捨的老師心裡不願答
因為喜怒哀樂都有它
相思問題我來想辦法
給我一枝魔法棒
週而復始施魔法
相思不斷常惦念
永駐青春好年華
願望全部都實現
因為校園有魔法
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在教育上意謂什麼呢?就是「看見該看的」、「了解看不見的」,眼睛的清明,清晰洞察,以「另一種觀看」去思考問題,不被定律綁住,認知如何將眼睛焦點聚集於學習是很重要的關鍵,且「學習弱視」該如何恢復至「學習視力1.0」的最初優良狀態,這是教育十字架的承擔,是生活也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但是,學習的基本要件除了「眼到、耳到」外,還有「手到、心到」。現在的學習,眼睛的視角已經不是廣角的多視覺影象輸入,而是眼睛主動依靠畫面刺激程度的大小、顏色的對比,自動啟開篩選功能,讓只有合於自己喜歡的,才映入眼睛中,願意揹起的十字架如此,願意去做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如此,狹隘與侷限的視角,使看見的部份事實,成為事實的全部,也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事實,目光如豆,無法盡窺全貌,結局產生瞎子摸象的遺憾,合乎電腦用語「所見即所得」,但是,「得」不一定是「事實」,因為,沒有「手到」,更沒有「心到」,也沒有自己的立場,更無法體會對方立場,缺乏同理心。
教育培養實踐力目的在彰顯生命力的無限可能,換句話說,「動手操作,學到技術,悟出道理,更上層樓」,手到很重要,心到更重要,用心體會,手作技術的優美,用美感征服困難,例如「寫字」,不是只有將字的形體寫出,而是去欣賞字的「意含」與字的「發展」,優美的線條,加上力道的輕重,畫出美麗的字,這整合了「形、音、意」的至高境界。
因此,時常祈禱教育者應該揹起更重的十字架,因為,新世代已經來臨,學生在指尖上的學習,不是只能用來打字,玩電玩,然後將眼力耗盡,而是要努力從指尖上學會如何使用眼力,欣賞有意義之美感視界,眼睛能給大腦最好的學習刺激,就像電腦的輸入,輸入可以是揮手、微笑、寫字、說話、打字等,輸出回饋通常要超越參與者原本的期待,創造驚喜的結果。比如說斑馬線兩端的小綠人,除了聲音的線條外,再搭配上聲光效果,尤其轉換燈號時間快到了,小綠人的步伐與速度都會加快,走過去的瞬間得到人類的好奇心與玩心的快樂。這種良性的輸入與輸出,是指尖上的藝術,如何散播善意的文字,也是創造學習的開始,這就是學習者的十字架,是教育者一同要承擔共同揹起,若是加上祈禱後的辨識,找到十字架的重心,揹起不是問題,能持續堅持多久才是問題。
我認為教育者應告知學生在指尖上的學習可以把握幾個重點:
1.良性的輸入與輸出,在指尖上留善意
2.立論要有根據,強度力道要剛好
3.在自己指尖產生的作品要有優美的線條,是美感的創造者。
4.不斷練習,手到心也要到,從書寫中得到記憶的能量
5. 實作中體會人生的困境與突破
當年,媽媽辭世,床榻邊的子女喜樂中祈禱,準備接受「愛的十字架」的重量,當時,泛淚的眼,舉目仰天留住眼眶中的淚珠,但是,媽媽的無語,是要我細細地看著,她的愛,就是教育的重量,我當時的祈禱以聆聽的方式,懂了無聲的力量,告訴我喜樂中祈禱就是「尋找跌倒後還是要揹起的十字架」:
低頭看著
媽媽在微笑
時間停在三點四十分
呼吸的氣息堵住了
強心針的心跳
哀傷   加速的力道
衝上腦門
昏厥  只是早晚
濛濛意識的剎那  
    記憶中的媽媽
    無怨   無求  無限寬容
一直以來  等待  是您的名字
不斷祈禱  孩子  是您生命的全部
濛濛意識的剎那
心跳曲線 沒有加速的力道
愛的呼吸  不延續了
仰頭看著
聖母媽媽在微笑
時間停在三點四十分
「承擔喜樂中祈禱後的重量;尋找跌倒後還是要揹起的十字架」,「亞巴郎不是一個人完成這件事情,而是一個團隊一起打了這個勝仗。領袖,不是一個人可以作十個人的事,而是一個人找十個人,成全他們造就他們,讓他們可以去完成一百個人的事。亞巴郎的這個團隊成員,原來只是家奴,但是他讓他們變成了英雄,變成了最忠心的家人,變成了最勇敢的戰士。他提升了他們,造就了他們,成全了他們,尊榮了他們。他們都成了亞巴郎的死忠的鐵桿兄弟。而且其中的個老僕人「厄里厄則爾」成為最忠誠的僕人,也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天主的兒女。」(李秀英2019/9/24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 星期二 感恩祭分享)《亞巴郎說:「我主上主!你能給我什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里厄則爾。」亞巴郎又說:「你既沒有賜給我後裔,那麼只有一個家僕來作我的承繼人。」》(創十五2-3)
我在喜樂中祈禱:「每一位教育者能認真看待每一件學生學習的事,勇敢承擔沒有錯,願意才是服務的開端,用愛成就不完美,做成十字架,一輩子揹著。」